SN 2006gy

SN 2006gy是一颗极端高能的超新星,有时也称为极超新星夸克新星[2],它是在2006年9月18日被发现的,罗伯特·昆比和P. Mondol是最先发现的观测者[1][3],然后有几个天文学家的团队,使用包括钱卓X射线望远镜立克、和凯克天文台等仪器进行研究[4][5]。在2007年5月7日,NASA和一些天文学家宣布这是第一颗被仔细研究的超新星,描述它是有史以来记录到最明亮的恒星爆炸[6]罗伯特·昆比(Robert Quimby)在2007年10月宣布SN 2005ap打破了SN 2006gy是最亮的记录[7]。时代杂志将SN 2006gy选为2007年10大科学发现的第3名[8]

SN 2006gy
SN 2006gy和所在星系NGC 1260的内核,此照片由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所摄。NGC 1260的星系核在左下方而SN 2006gy在右上方。
观测数据 历元 J2000
超新星种类不稳定对超新星
超新星残骸种类N/A
所在星系NGC 1260
所在星座英仙座
赤经03h 17m 27.10s[1]
赤纬+41º 24' 19.50"[1]
银道座标150.2568 -13.5916
发现日期2006年9月18日 N/A
最亮时视星等(V)+14.2
距离268,000,000光年(72Mpc
物理特征
原来恒星NGC 1260星系中的极超巨星
原来恒星种类Hypergiant Star
色指数(B-V)-0.50 ~ +1.60
重要数据is located 2.0" W and 0.4" N of the center of NGC 1260.

特征

SN 2006gy的光度曲线 (最上面插入的方格) 与其它类型超新星的比较。

SN 2006gy发生在距离大约2亿3800万光年 (7200万秒差距) 远的一个星系 (NGC 1260)。因此,在地球上看见这颗超新星的光线时,这个事件在大约2亿3800万年前就已经发生了。初步迹象显示它是一颗极超新星,是有异于平常的高能量超新星,质量大约是150太阳质量 (M), 可能是不稳定对超新星。估计它在爆炸时释放出的能量高达1052 尔格 (1045 J),是一般典型释放出1051尔格 (1044 J) 能量超新星的10倍。这颗超新星的亮度持续增加了70天之久,大约一直到2006年12月,之后才开始缓慢的下降。到了2007年5月初,它的亮度才降到一般被观测到的超新星的峰值亮度。虽然它极端的亮度显示它不同于一般的超新星,但是因为SN 2006gy的光谱有氢的谱线,所以它被归类为II型超新星[5]

只有质量非常巨大,范围在130至250太阳质量的恒星才能发展成不稳定对超新星。质量如此巨大的恒星在生命中的某一个点,它的内核开始辐射出高能的伽玛射线,它们的能量比两颗电子的静止质量还要大 (质能等价)。当这些高能的伽玛射线撞击到原子核时,扰乱了原本的热力学压力和重力间的平衡,热力学压力的突然下降导致内核的崩溃。当内核开始崩溃时,它的温度不断升高,终于引发了热失控的现象。在几秒钟后,内核所有的燃料都参与了灾难性的核融合反应,将恒星整个都吹散掉,什么都没有留下[9]

虽然超新星SN 2006gy的亮度在本质上比亮到肉眼就可以直接看见的超新星SN 1987A亮上数百倍,由于距离远了1,400倍,它的视星等只有15等,因此不使用望远镜是看不见它的[10]

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科学家提出SN 2006gy是一颗夸克星的论点[11]

另一种可能是SN 2006gy实际上不是不稳定对超新星,取代的是高密度星周环介质的交互作用 - IIn型超新星 - 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最新说法是有铁的谱线 可能是地球大小白矮星跟富含氢恒星合并产生, 根据最新理论当恒星点燃最后一轮的核融合反应, 外层大气包层膨胀最后白矮星被吞噬, 白矮星跟恒星发生爆炸形成Ia型超新星,爆炸时向外抛出的物质撞击到先前持续向外膨胀的包层造就了超高光度[12]

与海山二的类同

海山二 (船底座η) 是一颗位于银河系内,距离地球7,500光年的高光度特超巨星。由于海山二比SN 2006gy近了32,000倍,因此来自它的光亮了10亿倍,而估计它的大小与SN 2006gy相似。SN 2006gy的发现者之一大卫(Dave Pooley)说如果海山二以类似的方式爆炸,它的亮度不仅可以在地球的夜晚用来阅读,甚至在白天都能看见。SN 2006gy的视星等 (m) 是15等[1],所以海山二的视星等将高达-7.5等。依据天文物理学家Mario Livio的估计,这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但是危及地球生命的几率相当低[13]

注释

  1. . [201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0).
  2. . [201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3. IAU Circular No. 875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ccessed May 8, 2007
  4. SN 2006gy: An extremely luminous supernova in the galaxy NGC 126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fek et al., Accessed May 8 2007, arxiv.org
  5. Discovery of the most luminous supernova ever recorded, powered by the death of an extremely massive star like Eta Carina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mith et al. (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 NASA's Chandra Sees Brightest Supernova Ev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ASA Press Release on the Discovery, May 7, 2007
  7. "Enigmatic supernova smashes brightness recor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ew Scientist, October 12, 2007
  8. "Top 10 Scientific Discoveries: #3. Brightest Supernova Record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时代杂志, 2007
  9. Pair Instability Supernovae and Hypernova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icolay J. Hammer, 2003, accessed May 7, 2007
  10. Universe Today:Chandra Sees the Brightest Supernova, accessed May 7, 20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1. NewScientistSpace:Was the brightest supernova the birth of a quark sta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ccessed August 21, 2007
  12. Smith, Nathan; Chornock, Ryan; Silverman, Jeffrey M.; Filippenko, Alexei V.; Foley, Ryan J.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0, 709 (2): 856. ISSN 0004-637X. doi:10.1088/0004-637x/709/2/856.
  13. . Reuters. 2007 [200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9).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