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1979C

SN 1979C是一颗距离地球约5千万光年,位于后发座螺旋星系M100中的II-L型超新星,由美国马里兰州的天文爱好者Gus E. Johnson在1979年4月19日[2]发现。该颗超新星属于核塌缩超新星,也就是巨大恒星的内核剧烈塌缩,最后造成整颗恒星爆炸。这样的恒星质量必须至少是太阳的9倍[3]。形成该超新星的前身恒星其质量推测应为太阳的20倍[4]

SN 1979C

M100的图像,箭头所指的天体即为SN 1979C
观测数据 历元 J2000.0
超新星种类II-L[1]
超新星残骸种类不详
所在星系M100
所在星座后发座
赤经12h 22m 58.58s
赤纬+15° 47′ 52.7″
银道座标G271.2454 +76.8848
发现日期1979
最亮时视星等(V)+12.23
距离52.5百万光年
物理特征
原来恒星?
原来恒星种类?
色指数(B-V)?

遗迹

2010年11月15日,NASA 宣布发现了该次超新星爆炸遗留下黑洞的证据。任职于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 Dan Patnaude 领导的团队分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钱德拉望远镜欧洲航天局XMM-牛顿卫星和德国伦琴卫星于1995到2007年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5]。天文学家观测到一个明亮的X射线源,并判定可能有物质从超新星联星中的其中一颗成员星进入该射线源。然而,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X射线辐射可能来自由高速自转脉冲星形成的脉冲风星云,类似蟹状星云的状况[5]。这两个概念是已知数种X射线来源的可能机制。物体落入黑洞时会发射出X射线,而非黑洞本身发出辐射。落入强大引力场的气体会被加热产生X射线等不同波长的辐射。这个X射线源在1995年到2007年期间一直非常稳定,基本可以确定是一个黑洞。这也是人类观察到的最年轻的黑洞[6]。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观察才能确定它不是中子星脉冲星[7]

天文学家也在无线电波的波长对 SN 1979C 进行观测,并使用1985到1990年间以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甚大天线阵对它观测的数据绘制出光变曲线[8]

参见

参考资料

  1. A. RAY,R. PETRE,E. M. SCHLEGEL. . 2010-11-17 (英语).
  2. Peter Edmonds. . 2010-11-16 [201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4) (英语).
  3. Gilmore, Gerry. . Science. 2004, 304 (5697): 1915–1916 [2007-05-01]. PMID 15218132. doi:10.1126/science.11003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1).
  4. Nancy Atkinson. . Universe Today. November 15, 2010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8).
  5. Trent Perrotto; Janet Anderson, Megan Watzke. . NASA. Nov 15, 2010 [2010-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6. . [2010-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7. Phil Plait. . [201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6).
  8. Weiler, K. W.; van Dyk, S. D., Discenna, J. L., Panagia, N., & Sramek, R. A. . Astrophysical Journal, Part 1 (ISSN 0004-637X). 1991, 380: 161–166. Bibcode:1991ApJ...380..161W. doi:10.1086/170571.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