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
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原称Mozilla,简称Mozilla Suite)是一个跨平台的互联网套件。由未被美国在线收购的网景公司发起,基于网景通信家的源代码。1998年至2003年由Mozilla组织带头发展,2003年至2006年由Mozilla基金会维护。Mozilla Suite后来被SeaMonkey取代,SeaMonkey由社群所维謢,基于与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同一原代码。
![]() | |
![]() | |
开发者 | Mozilla基金会 |
---|---|
最终版本 | |
源代码库 | |
编程语言 | C++、XUL、XBL、JavaScript |
操作系统 | 跨平台 |
许可协议 | Mozilla 多许可 |
网站 | mozilla.org |
Mozilla Suite的组件包括Navigator(网页浏览器)、Mozilla Mail & Newsgroups(电子邮件客户端)、Mozilla Composer(网页开发软件)及ChatZilla(IRC用户端软件)。该软件的代码是完全开放的,可在Linux、Windows、Mac OS X下运行。
Netscape 6到Netscape 7版本是基于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所开发。Mozilla Suite最后的官方版本是1.7.13。因为Mozilla基金会将重心转而开发Firefox和Thunderbird。
历史和发展

在1998年3月,网景发布了大部分Netscape Communicator中的开放原代码。该程序的名称将是Mozilla,由新成立的Mozilla组织在Mozilla.org网站上协调。虽然大部分原本的Communicator代码(包括排版引擎和前端相关代码)被遗弃不久,Mozilla的组织最终成功地开发出一个全功能的互联网套件,功能、稳定性和标准兼容性超越了Communicator。
在美国在线的品牌下,Mozilla组织将继续开发浏览器并管理Mozilla原代码,直到2003年7月,这项任务被传递给Mozilla基金会。该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主要由Mozilla组织的开发人员和员工组成,并拥有Mozilla商标(但不包括原代码的版权,原代码由个人和公司贡献者保留)。它最初得到了美国在线、IBM、升阳电脑、红帽公司和米奇·卡普尔的捐款。
根据2003年4月2日发布的Mozilla发展路线图,Mozilla组织计划将开发工作集中在新的独立应用程序上:Phoenix(现称为Mozilla Firefox)和Minotaur(现称为Mozilla Thunderbird)。为了将套件与独立产品区分开来,套件在市场上称作“Mozilla Suite”或更长的“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
2005年3月10日,Mozilla基金会宣布,他们不会发布1.7.x以上的官方版本套件[4]。然而,Mozilla基金会强调,它们将为希望继续开发的社区成员提供基础架构。实际上,这意味着该套件仍将继续开发,但不是由Mozilla基金会本身开发。为了避免仍然希望使用Mozilla Suite的一些人混淆,宣布社群开发的新产品将命名为SeaMonkey,版本号从1.0开始。
市场反应和计划结束
自1998年至2004年,Mozilla Suite在全球的占有率由几乎没有提升到约3%。因为基金会把开发重点转到诸如Firefox和Thunderbird一类的独立应用程序上,许多新的特色和强化功能不能应用到Mozilla Suite上。自2004年末起,加上社群持续推广Firefox,把更多用户拉离Mozilla Suite。Firefox 1.0在2004年末时发布。Mozilla Suite自1.7.13版以后将不再有官方发布。到了2008年,Mozilla Suite的占有率大约是0.1%。
参考资料
- https://www-archive.mozilla.org/releases/mozilla1.7.13/.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4月23日).
- https://www-archive.mozilla.org/releases/mozilla1.8b1/.
- . LWN.net. 21 December 2005 [19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