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M-5飛彈

MGM-5 伍長(Corporal)是美國第一種可以攜帶核子武器彈道飛彈,也是美國陸軍第一款正式服役的飛彈。伍長飛彈採用液態火箭發動機,可以裝載於機動發射架上更換發射地點,最大射程达140千米。

MGM-5 「下士」导弹
MGM-5 「Corporal」 Missile
下士导弹和发射车
类型短程弹道导弹
原产地 美國
服役记录
使用方美国陆军
英国陆军
基本规格
弹头高爆炸药,

发动机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发射平台发射车
一枚被英國皇家砲兵部署在西德的MGM-5飛彈。

冷战开始后,为应对这一局面,下士导弹被设计成了一种战术核导弹。最初的下士导弹营于1955年在欧洲开始服役。共有六个下士导弹营被正式部署,直到1964年,被新型的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MGM-29中士导弹所取代。

歷史

美國陸軍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一系列的火箭研發計畫,伍長飛彈的前身是1947年5月試射的RTV-G-2火箭,用來驗證關於彈道飛彈的基本設計,導引和結構等等。1950年美國陸軍決定將RTV-G-2火箭進一步發展為彈道飛彈,編號為SSM-G-17,1951年編號改為SSM-A-17。

SSM-A-17由噴射推進實驗室進行研發的工作,道格拉斯公司製造飛彈的彈體,不過1951年飛彈的量產合約改由火石公司(Firestone)承接。第一枚伍長飛彈(伍長一型)在1952年進行發射試驗,陸軍於1954年開始訓練第一個操作單位,編號也在這個階段改為M2。

由於伍長飛彈的基本設計來自於試驗用火箭,液態火箭發動機既複雜,可靠度又不佳,使用的燃料具有高腐蝕性,導致裝填作業異常危險。此外,伍長飛彈的導引方式是依靠地面雷達追蹤飛彈的飛行路徑,然後透過無線電將修正訊號送到飛彈上,與現代飛彈的導引系統有天壤之別,而且故障率高。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噴射推進實驗室從1953年開始著手改良,推出伍長二型飛彈。主要改良的重心在無線電導引系統上,不過成效有限。

後續的改良計劃在軍士飛彈的研發順利進展下取消,並且1962年逐漸退出舞台,兩年後全部伍長飛彈退役完畢。1963年飛彈編號正式改為MGM-5。

参见

參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