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299自走砲

M1299自走砲貝宜系统於2019年根據美國增程火砲(ERCA)計劃開發的155毫米自行榴彈砲。 此款自走砲是基於M109A7榴彈砲改進而來,主要是為了提高M109的有效射程而設計的。

M1299自走砲
2021年3月在美國陸軍尤馬試驗場進行測試期間的增程加農炮(ERCA)
类型自走砲
原产地 美國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2024–2025 (計劃)
生产历史
研发日期2019
生产商貝宜系统
基本规格
操作人数4名(駕駛員、裝填手、砲手、車長)

回旋角度360°
射速3發 (自動裝載機10發)
有效射程70 km(43 mi) (火箭助推彈)
110 km(68 mi) (XM1155)

主武器155毫米 L/58 XM907 砲管
发动机康明斯柴油引擎
600 hp(450 kW)
悬挂扭杆懸吊系統

歷史

增程火砲計劃旨在生產一種自行榴彈砲系統,與現有的M109A7自走砲相比,射程和射速都有所提高,以因應俄羅斯和中國的火炮系統的發展,上述國家的火炮系統射程已經超越美國現有火炮系統,故進行新型車輛研發。[1]

在2018年進行的測試中,M777榴彈砲通過使用更高能量的推進劑和火箭助推彈,能夠將射程擴大一倍;並擊中60公里(37英里)以外的目標。 利用相同的原理,開發了增程加農炮。 [2] 貝宜系统在2019年獲得了一份價值4500萬美元的合同,將ERCA的火砲整合到M109底盤中,[3]該底盤在當年的美國陸軍協會上亮相。[4]

通過使用更長的砲管(58口徑)以及使用XM1113火箭助推砲彈,可以提高射程和精度。2020年,ERCA成功擊中了69公里(43英里)外的目標,這是M777使用同一種砲彈達到的射程的兩倍多。[5] [6] [7] [8]

美國陸軍表示,該榴彈砲計劃於2021年完成,並於2023年進行作戰評估,[9]但目前很難實現這一評估目標。 [10]預計2025年將配備自動裝彈機,射速從每分鐘3發增加到10發。[11]

2024年3月,美國陸軍受俄烏戰爭影響開始思考ERCA方向,經過陸軍未來司令部(Army Futures Command,AFC)評估後,M1299自走砲的58倍徑砲管長度對機動性的影響較大,以及砲管壽命比 M109自走砲低。俄烏戰爭中交戰雙方每天在上萬發砲彈的高強度損耗下,美軍不希望開發一款砲管壽命比現役產品還低的武器系統,以免未來爆發高強度戰爭時增加後勤負擔,宣布取消M1299的開發案。美軍公布的2025年國防授權法案已沒有M1299自走砲的資料,美國陸軍表示新目標今年夏天,從全球軍工產業現有產品考慮155公釐火砲選項。但波音與挪威開發中的Ramjet155公釐榴彈砲彈藥射程可達150公里,且多次試射成功,可由現役的所有155公釐榴彈砲發射,因此美國陸軍表示這項計畫會持續進行。[12]

設計

武器系统

射程演示中展示的 XM1113 增程火砲使用火箭助推砲彈

M1299配備新型155mm L/58口徑長、9.1米槍管XM907砲管,由貝內特實驗室設計,可發射XM1113火箭助推彈。這將使射程超過70公里,遠大於 M109A7的38公里(24 英里)。安裝自動裝彈機後的射速可達每分鐘10發。自動裝彈機最初計劃攜帶31發子彈,並於2024年投入使用。按照設計,它對於車輛來說太大了,因此將其減少到23發子彈容量,以改善重量、重心和“機載殺傷”。[13] [14]

2022年12月,XM907E2大砲發射了XM1155次口徑射彈,射程為110公里(68英里)。這種砲彈可用於打擊遠程目標,而以前需要使用更昂貴的導彈。[15] [16]

相關條目

  • XM2001十字軍自走砲,美國陸軍自行榴彈砲,於2002年取消。
  • XM1203非視距自走砲,美國陸軍未來作戰系統有人地面車輛計劃的自行榴彈砲,於2009年取消。
  • PzH2000自行榴彈砲,德國陸軍的自行榴彈砲。
  • K9自走砲,韓國武裝部隊的自行榴彈砲。
  • 下一代戰車,美國陸軍正在進行的戰車採購計劃。
  • 蟹式自走砲,波蘭設計的自行榴彈砲。
  • T-155風暴自走砲,土耳其設計的自行榴彈砲。
  • AS-90自走砲,英國設計的自行榴彈砲。
  • 2S35自走炮,俄羅斯設計的自行榴彈砲。
  • PLZ-05自行加榴砲,中國設計的自行榴彈砲。
  • 教長自走炮,新加坡設計的自行榴彈砲。
  • 99式155公厘自走榴彈砲日本設計的自行榴彈砲。

參考

  1. Pickrell, Ryan. . Task and Purpose. 9 October 2018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3).
  2. Judson, Jen. . Defense News. 6 June 2020.
  3. Keller, Jared. . Business Insider.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4. . Defense News. 16 October 2019.
  5. Wozniak, Jakub. . Overt Defense. 24 December 2020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4).
  6. Evans, Michael. 需要付费订阅. The Times.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7. Osborn, Kris. . National Interest. 23 July 2020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3).
  8. Osborn, Kris. . National Interest. 2021-10-03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9).
  9. Vandiver, John. . Stars & Stripes.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10. . www.nationaldefensemagazine.org. [2023-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4) (英语).
  11. . Breaking Defense. 2020-03-06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8) (美国英语).
  12. . TechNews科技新報.
  13. Roque, Ashley. .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23 April 2021 [27 April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April 2021).
  14. ERCA: Army Contracts To Help New Cannon ‘Fire Fas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reaking Defense. 16 April 2021.
  15. New Artillery Round Shoots Farther Than Some Missiles, Can Hit Moving Targe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efense One. 29 March 2023.
  16. BAE Systems successfully tests artillery shell with double the ra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ew Atlas. 29 March 20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