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299自走砲

M1299自走砲贝宜系统于2019年根据美国增程火砲(ERCA)计划开发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砲。 此款自走砲是基于M109A7榴弹砲改进而来,主要是为了提高M109的有效射程而设计的。

M1299自走砲
2021年3月在美国陆军尤马试验场进行测试期间的增程加农炮(ERCA)
类型自走砲
原产地 美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2024–2025 (计划)
生产历史
研发日期2019
生产商贝宜系统
基本规格
操作人数4名(驾驶员、装填手、砲手、车长)

回旋角度360°
射速3发 (自动装载机10发)
有效射程70 km(43 mi) (火箭助推弹)
110 km(68 mi) (XM1155)

主武器155毫米 L/58 XM907 砲管
发动机康明斯柴油引擎
600 hp(450 kW)
悬挂扭杆悬吊系统

历史

增程火砲计划旨在生产一种自行榴弹砲系统,与现有的M109A7自走砲相比,射程和射速都有所提高,以因应俄罗斯和中国的火炮系统的发展,上述国家的火炮系统射程已经超越美国现有火炮系统,故进行新型车辆研发。[1]

在2018年进行的测试中,M777榴弹砲通过使用更高能量的推进剂和火箭助推弹,能够将射程扩大一倍;并击中60公里(37英里)以外的目标。 利用相同的原理,开发了增程加农炮。 [2] 贝宜系统在2019年获得了一份价值4500万美元的合同,将ERCA的火砲集成到M109底盘中,[3]该底盘在当年的美国陆军协会上亮相。[4]

通过使用更长的砲管(58口径)以及使用XM1113火箭助推砲弹,可以提高射程和精度。2020年,ERCA成功击中了69公里(43英里)外的目标,这是M777使用同一种砲弹达到的射程的两倍多。[5] [6] [7] [8]

美国陆军表示,该榴弹砲计划于2021年完成,并于2023年进行作战评估,[9]但目前很难实现这一评估目标。 [10]预计2025年将配备自动装弹机,射速从每分钟3发增加到10发。[11]

2024年3月,美国陆军受俄乌战争影响开始思考ERCA方向,经过陆军未来司令部(Army Futures Command,AFC)评估后,M1299自走砲的58倍径砲管长度对机动性的影响较大,以及砲管寿命比 M109自走砲低。俄乌战争中交战双方每天在上万发砲弹的高强度损耗下,美军不希望开发一款砲管寿命比现役产品还低的武器系统,以免未来爆发高强度战争时增加后勤负担,宣布取消M1299的开发案。美军公布的2025年国防授权法案已没有M1299自走砲的数据,美国陆军表示新目标今年夏天,从全球军工产业现有产品考虑155公厘火砲选项。但波音与挪威开发中的Ramjet155公厘榴弹砲弹药射程可达150公里,且多次试射成功,可由现役的所有155公厘榴弹砲发射,因此美国陆军表示这项计划会持续进行。[12]

设计

武器系统

射程演示中展示的 XM1113 增程火砲使用火箭助推砲弹

M1299配备新型155mm L/58口径长、9.1米枪管XM907砲管,由贝内特实验室设计,可发射XM1113火箭助推弹。这将使射程超过70公里,远大于 M109A7的38公里(24 英里)。安装自动装弹机后的射速可达每分钟10发。自动装弹机最初计划携带31发子弹,并于2024年投入使用。按照设计,它对于车辆来说太大了,因此将其减少到23发子弹容量,以改善重量、重心和“机载杀伤”。[13] [14]

2022年12月,XM907E2大砲发射了XM1155次口径射弹,射程为110公里(68英里)。这种砲弹可用于打击远程目标,而以前需要使用更昂贵的导弹。[15] [16]

相关条目

  • XM2001十字军自走砲,美国陆军自行榴弹砲,于2002年取消。
  • XM1203非视距自走砲,美国陆军未来作战系统有人地面车辆计划的自行榴弹砲,于2009年取消。
  • PzH2000自行榴弹砲,德国陆军的自行榴弹砲。
  • K9自走砲,韩国武装部队的自行榴弹砲。
  • 下一代战车,美国陆军正在进行的战车采购计划。
  • 蟹式自走砲,波兰设计的自行榴弹砲。
  • T-155风暴自走砲,土耳其设计的自行榴弹砲。
  • AS-90自走砲,英国设计的自行榴弹砲。
  • 2S35自走炮,俄罗斯设计的自行榴弹砲。
  • PLZ-05自行加榴砲,中国设计的自行榴弹砲。
  • 教长自走炮,新加坡设计的自行榴弹砲。
  • 99式155公厘自走榴弹砲日本设计的自行榴弹砲。

参考

  1. Pickrell, Ryan. . Task and Purpose. 9 October 2018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3).
  2. Judson, Jen. . Defense News. 6 June 2020.
  3. Keller, Jared. . Business Insider.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4. . Defense News. 16 October 2019.
  5. Wozniak, Jakub. . Overt Defense. 24 December 2020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4).
  6. Evans, Michael. 需要付费订阅. The Times.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7. Osborn, Kris. . National Interest. 23 July 2020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3).
  8. Osborn, Kris. . National Interest. 2021-10-03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9).
  9. Vandiver, John. . Stars & Stripes.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10. . www.nationaldefensemagazine.org. [2023-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4) (英语).
  11. . Breaking Defense. 2020-03-06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8) (美国英语).
  12. . TechNews科技新报.
  13. Roque, Ashley. .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23 April 2021 [27 April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April 2021).
  14. ERCA: Army Contracts To Help New Cannon ‘Fire Fas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reaking Defense. 16 April 2021.
  15. New Artillery Round Shoots Farther Than Some Missiles, Can Hit Moving Targe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efense One. 29 March 2023.
  16. BAE Systems successfully tests artillery shell with double the ra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ew Atlas. 29 March 20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