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2自走砲
M12型155公厘机动火砲载具(英语:155 mm Gun Motor Carriage M12)是美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发的一款自走砲。该自行火炮使用一门从法军「155公厘GPF火砲」发展而来的155厘米榴弹砲。[1]
自走炮 ![]() | |
---|---|
![]() |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26吨 |
长度 | 6.73公尺 |
宽度 | 2.67公尺 |
高度 | 2.70公尺 |
载员 | 6人(驾驶、车长、4x火炮操作员) |
主武器 | M1918 155公厘榴弹炮或M1917/18 M1型155毫米加农炮 |
副武器 | 白朗宁M2重机枪 |
发动机 | 莱特R975 RC2型引擎 340匹(254千瓦) |
悬挂 | 垂直涡轮型弹簧悬挂系统(VVSS) |
速度 | 38公里/小时 |
发展
发展M12的想法于1941年首次被提出,并于1942年上半年进行建造与测试。陆军地面部队(Army Ground Force)最初以没有需要为理由拒绝了这项设计,但在陆军火砲委员会(Artillery Board)表明支持军备部后,军备部核准并建造了100辆M12。这些M12被用作训练用途。
概述
M12是以M3李战车的底盘为基础建造的。[1]它有一个有装甲保护的驾驶室,内部除了驾驶还有车长。然而火炮操作员就没有那么多保护了,他们的位置位于车体后方的开顶战斗室。引擎被移置车体中央的位置,而大部分的M12都使用了M4转向架,它装有一个轨迹转向滚轮。依据库存的状况,M12可能使用三种不同的155公厘火炮,分别是M1917型、M1917A1型或是M1918M1型155公厘火炮。三种火炮都源自于法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155公厘GPF火炮。有限的保存空间使的M12一次只能携带10枚弹药及装药。
M12后方类似于推土机推铲的抓地铲,其功用是为了吸收后座力。这样的设计—一门巨大的火炮安装于一辆战车底盘后方的开放式空间上,后方还有一具抓地铲—被后来许多重型自走砲采用。
制造
只有100辆M12被生产出来,1942年制造了60辆,余下的40辆在1943年建造完毕。
衍生车种

由于M12所能携带的弹药量实在太过有限,军备部在M12的基础上研发生产了M30弹药运输车以来运送乘员组和弹药。
除了一门巨大的155公厘火炮以及抓地铲外,M30与M12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M30可以携带40发弹药,并装备一挺M2白朗宁重机枪。
在使用状况许可的情况下,M12及M30一般会成对服役。
使用概况
1943年时,M12主要用作训练用途或是被储藏起来。在诺曼第登陆前夕,有74辆M12被翻修以为入侵行动做准备。这些M12在西北部欧洲的战役中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即便原先是被设计来提供间接火力支持,然而有时在攻击加固防御工事时,M12也会被用做直射火力以扫除障碍,例如在对齐格菲防线的联合攻势中,M12的155公厘火炮便以其于2000码(约1830公尺)外一炮击穿7英呎(213.36公分)厚的水泥掩体的优秀能力获得了「破门者」(The Doorknocker)的绰号。
1945年,在欧洲战损的M12开始由M40自走砲进行补充,M40是一种于战争晚期在M4雪曼战车的底盘基础上开发而来的自走砲。战后,剩余的M12被除役,并被M40代替。
参考数据
注记
- Doyle, David. . Schiffer Publishing,Ltd. 2017: 5. ISBN 9780764354021 (英语).
参考书目
- Leland Ness (2002) Janes World War II Tanks and Fighting Vehicles, Harper Collins, ISBN 0-00-711228-9
- U.S. Army Artillery Museum (Plaque inside museum). Fort Sill: United States Army. 2014.
延伸阅读
- 车辆
- TM 9-2300 military vehicles
- TM 9-751 operators
- TM 9-1750
- TM 9-1750B
- TM 9-1750D
- TM 9-1751
- SNL G158 parts catalog
- 火砲
- TM 9-2300 standard artillery and fire control material
- TM 9-345 155-mm M1918M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M 9-1345
- SNL D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