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坦克

G1坦克法语Char G1,Char即法语坦克之意)是法国于1930年代晚期开发的一款坦克,计划取代D2中型坦克。自1936年起,数家参与计划的公司发展了数辆原型车,但没有一辆在1940年法国沦陷前开发完成。该计划包含了某些法国当时最先进的战车设计,而最终的完成型号将会与二战时期各国主力坦克的性能相当,例如苏联T-34坦克美国M4雪曼战车,但依然保有某些新奇而独特的设计,例如火炮稳定器,半自动装弹机及光学测距仪。

G1坦克
类型中型坦克
原产地 法国
服役记录
使用方未服役
参与战争/冲突未服役
生产历史
生产商SEAM
Fouga
Baudet-Donon-Roussel(BDR)
Lorraine de Dietrich
Renault(雷诺)
基本规格
重量约20至35吨
长度约5.57公尺
宽度约2.94公尺
高度约2.8公尺
操作人数4

装甲60毫米
主武器各家厂商使用主炮不同,详见内文
副武器各家厂商使用次要武装不同,详见内文
发动机汽油引擎
280至450匹马力
功率/重量不详
悬挂不详
作战范围200至400公里
速度40公里/小时

发展历史

20吨坦克

1935年时,法军步兵单位尚未发展出一辆令人满意的中型坦克。[1]当时法军已经拥有用于突破的B1重型战车,而数种用于支持步兵作战的轻型坦克都马上可以进入大规模量产,如雷诺R35战车霍奇基斯H35轻型坦克以及FCM 36轻型坦克,但由于D1坦克设计上的明显缺失,而后继者D2坦克对于D1坦克的缺陷改良又不多,因此一种优秀的中型坦克依然有待发展。法军当时需要最少250辆这种坦克来组建5个摩托化步兵师中的战车旅,这些摩托化步兵师的主要任务是运行战略攻势或防御作战。 [2] 当时的骑兵部队已经开始研发一种性能相当优秀的中型坦克S-35战车 。但步兵单位对这种坦克并不感兴趣,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方面是S-35战车的爬坡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步兵单位希望以自行发展坦克的能力展现在战车设计这方面,步兵是主宰骑兵的。[3]

1935年12月8日,法军步兵部队发布20吨步兵中型坦克Char Moyen d'Infanterie de 20 tonnes)的具体技术需求。他们要求该坦克的道路行驶时速要达到每小时50公里,越野时速也至少要有每小时20公里,最大行程达到400公里,并要能跨越宽2公尺的壕沟,涉入120公分深的水中,另外还要有能力爬上45° 的斜坡。武装方面则要有一门47毫米炮作为主炮,辅助武器则为一挺7.5毫米机枪。防护方面,步兵单位则要求装甲厚度要有40毫米,车体必须要能杀毒气侵入,同时还要装备一具无线电。以20吨做为坦克总重限制的主要原因是考量到铁路、桥梁及运输船只的载重能力。总体而言,这些要求基本上与S-35战车大同小异。[4]

新的技术需求

到了1936年5月时,法国军备委员会Conseil Consultatif de l'Armement)决定邀请步兵单位来共同研制一款拥有足量装甲及武装,并以打击敌方装甲部队为主要任务的战车,但这款战车同时还要够轻(最重20吨)以压低价格并提高机动性。而这段期间,B1坦克构造过于复杂、昂贵,且由于使用铆接钢板而使总重比需求重量多出2吨等等的缺陷都逐渐显露出来。20吨坦克将会更轻,更敏捷,更便宜,更容易制造,而且不需要太多训练。因此军备委员会也决定20吨坦克将成为未来军队的主力战车,并最终取代较旧的重型坦克

同年10月时,军备委员会向法国的军备生产工业发布了20吨坦克的新技术细节需求:极速至少要达到每小时40公里,最大行程200公里;防护则要达到B1战车的水准(全车装甲60毫米厚);壕沟越野能力要达到2.5公尺。其余的需求则包括全密封车体(防止毒气侵入),车身体积不能妨碍铁路运输,武装方面则要配备一门高初速的主炮来击毁任何可能遭遇的敌军中型坦克,另外还要配备两挺机枪。[5]

这些技术细节显示了该战车若研发完成,将会是法国性能最优秀、最现代化的战车。然而这也表示这种战车将无法在短期之内大量生产,因为它实在太先进了。当时,有些如夏尔·戴高乐的官员认为步兵单位所组建的装甲部队在结构上与法军轻型机械师Divisions Légères Mécaniques)或德军装甲师Panzerdivisionen)相当接近,也就是说与其放任步兵单位自行组建装甲部队,不如创建一支以摩托化步兵及自走砲为主的部队来均衡兵力,这样的部队也才有足够的弹性来胜任战场上的各种角色。其他官员则认为企图创建一支这样的部队等于是重建现代骑兵部队,是多余而不必要的,步兵的任务应该贴近其最原始的功能:突破敌军防线。其中部分官员希望预算能够完全花在生产装甲师的军备上;另一部分的官员则认为应该生产足够数量的轻型步兵战车再将它们分配到各个步兵师中,以强化各个部队的战力,并在步兵作战时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持。还有一些官员主张其他种类的战车都可以去除,只需要保留重型坦克就足够了。G型坦克(Char G,即更名前的20吨坦克)富有机动力,还有厚重的装甲,足以担当突破战车的角色。然而,这些特点只有在德式装甲师的编制风格下(将坦克集中用于突破)才能够完全发挥,而要组建一支德式装甲师,法军必须先解决内部关于步兵战术的纷争才行。

尽管20吨坦克的前景不明,法国工业界对这项计划却是兴致勃勃,主要是因为这项计划很有可能成为法国主要的装甲战斗车辆开发计划;另外,当时的法国工业饱受经济大萧条的摧残,亟需大量资金,而这项计划将会为工业界带来可观的投资。1936年下半年至1937年上半年,共有七家公司提交了新型坦克的草拟计划,包括Baudet-Donon-Roussel(BDR)、FCM、 FougaLorraine de Dietrich、Renault雷诺)、SEAM以及SOMUA[5] 另外有一家名为Batignolles公司对外公布了计划,但没有提交给法国军方[6]

法国军备委员会于1937年2月20日发布了每一项提案的评估报告。报告中点明SOMUA公司的提案将不被采纳,计划将于一年之内被终止。主要原因是SOMUA公司的提案依然落入了旧式战车的窠臼,并未包含新的设计思维;SOMUA的设计基本上是将SOMUA S40坦克SAu 40自走炮混合在一起,整体而言就只是一辆爬坡能力较佳的SOMUA S35。FCM公司提出的设计细节不明,但似乎拥有与FCM 36相近的轮廓,虽然依照尺寸来看可能比FCM 36大上20%左右,另外还安装了一个属于FCM F4的强化炮塔。[7]

至于其他公司的提案,BDR公司、Fouga公司以及Lorraine de Dietrich公司的设计皆被保留,直到这些公司提出更多有关设计可行性的数据。SEAM公司与雷诺公司的设计则被认为相当先进,因而分别被准许各建造一辆原型车。事实上,SEAM公司与雷诺公司跟法国军方的良好关系使他们能够在技术需求正式发布以前便着手开始提案工作。然而,对于雷诺公司而言,这项优势在1937年11月时便成了劣势。当时的法国军备委员会发布公告,要求新型战车的车体上必须安装一门口径75毫米的副炮;这是安德烈·波尼亚托夫斯基André Poniatowski)游说后的结果,他是SEAM公司其中一家外包设计局的局长,而他所提出的设计(指由安德烈·波尼亚托夫斯基设计后交由SEAM公司提出)毫不令人意外地包含了这个特色(车体上安装一门75毫米炮)。SEAM公司的原型车被要求于1937年10月31日前交付,当时的造价为一千两百万法郎,其中的20%将由国家出资。

在车体上安装75毫米副炮的新要求为各个竞争公司带来了诸多麻烦,他们的设计中根本没有空间容纳如此巨大的武器;为了安装一门75毫米炮,车体势必要加大,全车的总重量预估会增加两吨左右。后续发布的另一项将装甲增厚50%的新需求又将使总重量提升两吨。所有于1937年2月交付的设计提案都无法达到将车重限制在20吨以下的要求,新设计的重量大多介于23到25吨之间。[8]

然而,雷诺公司的提案却轻易的被采纳,他们将75毫米炮改安装于炮塔上,从而解决了在车体上安装副炮所带来的麻烦。1936年,该公司交付这项提案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获得普遍正面的评价。受到提案成功的鼓舞,雷诺公司通过贿赂法国军方与工业界的联系人,一名步兵科(Direction de l'Infanterie)的高端军官,而重新从波尼亚托夫斯基那里抢回了设计主导权;这名高端军官稍后再次游说军备委员会更改技术需求。[9]他成功说服了军备委员会:安装于炮塔上的75毫米炮不该只是一种设计选项;它应该是新型坦克的必要武装。这给了雷诺公司其他竞争者所没有的巨大优势,因为他们现在必须更改甚至重新设计他们的提案,这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交付延迟,而这正是雷诺公司所希望看到的。[10]

1937年下半年,20吨坦克正式更名为G1坦克,当时所有公司的原型车皆被官方赋予正式名称,分别为:Lorraine公司:G1L雷诺公司:G1R;BDR公司:G1B;Fouga公司:G1F以及SEAM公司:G1P。SOMUA及FCM公司的提案由于太过不明确与缺乏创新而被终止。这两家公司后来被要求生产其他型号的战车

1938年2月1日,法军步兵发布了一项新的技术需求,这也是该计划技术需求的第三次重大改变:最大重量限制增至35吨,而且炮塔上必须要安装一门L/32(倍径32;炮管长度为口径的32倍)的75毫米主炮。[11]

这些新的要求使得多数公司慢下设计的脚步:他们不愿再将更多资金投入一个不断改变,而且目标不明确的计划中。因此,1938年6月8日,法国政府指派设计ARL坦克的军事工程师莫里斯·勒维赫特(Maurice Lavirotte)来指导各家公司的设计,以加快进度;如果公司无力生产或没有管道取得装甲,使用蒸气锅炉上的钢板来建造原型车是被允许的。[12]当时的雷诺公司无法给定一个明确的投产日期;Fouga及BDR公司的设计早已超过了限制重量;SEAM公司预定可于1940年中期投产,Lorraine公司则为1941年。[13]

1938年7月12日,委员会又再次发布了一份更为具体的新技术需求清单。整体而言,法国军方要求一辆拥有厚重装甲、可以抵挡标准战防炮的射击,以及优异机动性的坦克。具体需求部份,他们要求该辆坦克装备一门高初速的半自动装填75毫米战车炮;一挺安装于炮塔上且必要时可用作防空机枪的7.5毫米机枪;一挺置于炮塔或车体前方的机枪;主炮的最小携弹量为100发,机枪则为30个弹夹;空车重量不超过30吨,战斗重量则不得大于32吨;引擎必须能以电动或手动方式启动,履带的设计也要考量到维修时的便利性。于道路上行驶时,最大时速要达到40公里/小时,长途行驶时平均时速也要有30公里/小时,另外越野时的时速至少要达到20公里/小时。坦克上必须安装两个油箱,最大行程要达到200公里,或是能够越野行驶8个小时。爬坡能力则必须爬上高90公分的障碍,并能在坚硬路面上爬上85%的斜坡,在湿软路面上爬上65%的斜坡;坦克要能越过250公分宽的壕沟,并能涉入120公分深的水中。这也是委员会第一次将车体尺寸纳入技术需求中:为了方便铁路运输,车宽不得超过294公分[14];车体高度不得超过120公分,但依然要有足够空间安装一扇位于侧面的逃生门。[15]

至于气密装甲的技术需求,装甲厚度仍然维持在60毫米,但增加了一些新的需求,其中包括不得使用插件装甲,以及钢板间的接合可以选择使用铆钉、轴栓或电銲来完成。另外,一具自动灭火器也被要求安装至车内。[15]

为了使乘组员获得优良的视野及开火命中率,先进的观测设备及射控系统都被要求安装至G1坦克上。装有一挺7.5毫米机枪的车长塔上被要求加装一具与整个炮塔连动的导向器,使车长可以自行将75毫米主炮对准目标,从而打开了车长兼任炮手的可能性。另外,车长塔上还必须加装一具遥测测距仪。主要武装将是一门L/32 75毫米主炮,尽管32倍径的主炮与其他主要国家的战车主炮比起来相对不足,该门炮在使用含钨次口径穿甲弹时的高炮口初速弥补了这点。[16]

1938年夏季提案截止时,没有一家公司的设计能够在不重新设计的情况下符合这些要求。 [14]

G1P坦克(SEAM)

G1P坦克是SEAM公司(Société d'Études et d'Applications Mécaniques,机械研究与应用协会)的设计,其中官方编号G1P的字母「P」代表设计师的名字:波尼亚托夫斯基(Poniatowsky)。由于于1935年时事先获得技术细节的需求,SEAM公司的设计是所有提案中最先进的一个,他们并于1936年12月3日将原型车交付予委员会进行审查,尽管当时的原型车尚未完成。[5]该辆原型车并未使用指定的引擎,主炮也尚未安装,然而车辆总重已经来到23吨(1936年时新的技术需求尚未发布,总重限制依然为20吨),这应证了一个名为德吕埃工坊(Atelier de Rueil)的军事研讨会于稍早所做出的预测:不可能有任何一辆战车在满足所有技术需求的同时还能将车重维持在20吨以下。G1P没有使用指定的12 CV引擎(可输出280匹马力),它使用的是一具Hispano 6 CV引擎(可输出120匹马力)。尽管G1P使用了一款油电混合的传动系统,于1937年10月3日至10日间的实地测试表明该车的最高时速为道路上14公里/小时,而越野时更只有10公里/小时。然而,由于该车使用的是一具暂时性且马力不足的引擎,这种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光是传动设备便重达2.4吨,比起一般战车的传统机械传动系统重上1.5吨。不过,操纵该车却相当轻松,而且与其他油电混合系统不同的是,G1P战车并没有可靠性不足的问题。该车采用了有弧度的倾斜装甲。而车体右侧也保留了空间以安装75毫米副炮。乘员为四人,包含一名车长(兼任炮塔机枪手)、一名驾驶、一名炮手以及一名无线电操作员。整体车长为557公分。[17]

委员会认为,由于该战车尚属未完成状态,因此他们无法做出任何决定。不过,委员会也提供SEAM公司改进的方向,包括将车体加长,安装一个适应性更强的悬吊系统,以及将95毫米厚的防火隔板移至后方,使战斗室更为宽敞,从而创造出操作75毫米炮所需要的空间。[18]

1937年6月6日,G1P坦克的设计被法国高级战争委员会(Conseil Supérieur de la Guerre)列为未来装甲师(Divisions Cuirassées)可能的主力战车。[19] 1937年至1938年间,SEAM公司重新建造G1P坦克,更换了新的悬吊系统,并安装了一具与ARL战车一样的Hispano-Suiza引擎(可输出280匹马力)。数据照片显示这辆新造的G1P的两侧各有六个路轮。除了车体武装的改变外,委员会也于1938年5月24日要求坦克上安装一个搭载一门SA35 47毫米主炮的APX4炮塔,另外还要使用新的无线电系统。[13] 该辆原型车的尺寸也稍有改变:车体宽度从原本的2.94公尺减至2.92公尺,车高从2.76公尺减至2.73公尺。虽然新的炮塔比原始炮塔来的大,但底盘高度从183公分减至174公分弥补了这点。

1939年上半年,委员会依然在考虑是否要将250辆G1坦克的订单给予SEAM公司。然而,与此同时,SEAM公司内部却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事实上,1938年7月,以75毫米炮作为主炮的新技术需求发布时,该公司便已经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而无法重启G1P坦克的设计草案;现有的原型车并不符合规格,而且它的传动系统也因为先前增加的重量而早已不堪负荷。SEAM向ARL公司寻求协助,而法国军备委员会则要求ARL公司提供协助,因此SEAM将G1P的原型车移转予ARL公司以便将ARL 3炮塔安装于一的加宽的底盘上。当战争于1939年9月10日爆发时,这个计划被终止,但随后又于1939年12月22日以科技发展范例的名义被重启;当法国于1940年沦陷时,G1P依然处于未完成状态,连炮塔都尚未安装。不过作为G1坦克的一个分支,G1P已经是所有G1坦克计划中完成度最高,而且最接近可以行驶状态的型号了。[20]

G1F坦克(Fouga)

到1937年下半年时,Fouga公司都还未能提出一个完整的提案。该公司最初的设计并未留下任何草图,不过似乎包含了一项无炮塔的设计,也就是主炮会随着整辆战车的车身一同旋转。该辆战车使用的卡尔登-洛伊履带(Carden-Loyd track)稍后被委员会否决,原因是太过脆弱。[21]尽管如此,Fouga公司依然得到了生产一辆原型车的许可。1938年时曾有预估若安装一门75毫米炮,全车总重会增至35吨。[14] G1F坦克的发展计划大约于1939年被取消,可能略早于其他的型号。[22]

G1B坦克(BDR)

BDR公司的提案是建造一辆与B1重型坦克大致类似的战车,包括一组回旋履带系统,但一侧拥有七个路轮,且与B1坦克不同的是,这种履带无须每日上油,而且使用滚珠轴承[23]履带内侧将有一条连续的橡胶条包覆。[6]G1B坦克的具体尺寸如下:车体长556公分;车宽280公分,以及285公分的车高。因此G1B是所有设计中尺寸最大,而且重量最重的战车,总重达28.5吨。履带宽度为35公分。虽然通常的涉水深度为145公分,但BDR公司认为只要有适当的引导,G1B也可以在必要时完全浸入水中以横渡河流。[24]G1B计划使用一具横向放置于车体的Potez 12V气冷式320匹马力引擎。传动设备则是吉布斯-罗森式(Gebus-Roussin)油电混合系统。油箱容量为520公升。主要武装为一门安装于车体的75毫米SA35榴弹炮,携弹量为70发。依照1937年的数据显示,该辆坦克将拥有一个APX4炮塔,其上装有一门47毫米SA35战车炮,备弹102发。[25] 虽然G1B的车体足够宽敞,有足够空间将75毫米副炮置于中央,但这也导致炮塔必须安装于偏左的位置,但在提案中BDR公司却忘记提出这点,委员会稍后予以指正。[6]

当委员会发布新的技术需求,要在炮塔上安装一门75毫米主炮时,BDR公司认为这是不可行的,战车会因为本身便已经相当庞大的车体而变得更重。委员会依然于1938年夏季敦促BDR公司解决这个问题,但最终被证明是无解的。一项安装可输出350匹马力雷诺引擎的提议被提出来,但这也只能稍微缓解机动力因总重大幅增加而严重不足的问题。1939年4月1日有消息指出原本将要安装于G1B车体上的ARL 3炮塔会使车高增至325公分,而且若不将车体加宽,炮塔将无法安装,但加宽车体又会造成铁路运输的不便。更糟的是,整体车重将会增加至37.5公吨,这已经超过运输舰的载运重量了。[20]BDR公司的设计于1939年9月10被终止,尽管同年3月时法国国防部已经订购了一辆原型车。BDR公司最终只完成了一个木制模型,但却因为安全因素无法提交给委员会,而且该模型车也缺少够大的乘员逃生口;[12]从来没有一辆G1B原型车被制造出来过。然而,后来的ARL 40驱逐战车即是以G1B为基础开发出来的。[26]

G1L坦克(Lorraine de Dietrich)

Lorraine de Dietrich公司的G1L设计是以该公司于1933年设计的轻型步兵战车为基础开发而成的。它的车体低矮,车身较长,拥有相当优秀的越壕能力。然而这也代表了G1L将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一门75毫米副炮;它的副炮口径减为47毫米,然而由于G1L的APX4炮塔上已经安装一门47毫米的主炮,47毫米的副炮因此显得有些多余。G1L与G1F一样,使用卡尔登-洛伊履带,而也同样被委员会以太过脆弱为理由驳回。G1L最初使用克里夫兰变速器,但被委员会认为不适合,因此后来又改为预选式变速器。[18]计划中,G1L将使用一具Hispano-Suiza 230匹马力引擎。[26]车身长550公分,宽则为250公分。[17]

G1L在许多均质装甲上焊接钢板以增强防护,这是它与其他厂商所研制的G1坦克的最大差别。[25]1937年时,均质装甲的技术尚未成熟,而且品质不易控制的特性愈发明显,这导致有能力生产均质装甲的厂商并不多,再加上当时亦有许多法国坦克使用均质装甲,因此G1L坦克的产量注定不会很高。不过,Lorraine公司的电机传动设备已发展成熟;G1L坦克使用的履带亦与Lorraine 37L拖拉机相同,因此投入量产仍旧不无可能。当时的国际情势已逐渐升温,因此引入新型的现代化坦克似乎是最直接的保护措施。于是1937年下半年,G1L正式进入法军服役,Lorraine公司也获得了一纸价值2600万法郎的合约,命其于1938年年底前交付一辆原型车。[11]

1938年夏季,G1L的原型车已经有一个大型钢制模型了。然而,1939年新发布的技术指令打乱了G1L的生产时程。当G1L被要求装载一个装有75毫米主炮的FCM炮塔时,原先的计划重量立刻骤增至36公吨。G1L的第一项提案设计中,该车的空底盘重量仅为16公吨。为了应付增加的重量,Lorraine公司计划换装一具可输出450匹马力的Panhard引擎;然而,新的问题却随之产生:为了容纳这具马力更强,但体积也较大的引擎,引擎架必须被增高至会妨碍FCM炮塔全向转动的高度。新引擎及新炮塔安装完成后,整体车高会增至290公分。另外,悬吊系统也几乎无力负荷额外增加的重量;履带的接地压力来到每平方公分6公斤,而这是技术指令标准的三倍。[26] 1939年早期,Lorraine公司尝试以安装一个衍生自ARL 3的炮塔来使G1L的计划持续运作,而不使用ARL 3炮塔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个ARL 3炮塔被制造出来。这个Lorraine公司自制的炮塔轮廓较为低矮,从而减少了车体高度;然而,较小的炮塔也表示主炮的俯角将会被严重限制。[20]1939年4月13日,军备委员会建议Lorraine公司终止G1L坦克计划,但遭到法国国防部的反对。直到同年9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该计划才终于被迫放弃。[22]

G1R坦克(雷诺)

雷诺公司的创始人路易·雷诺对G1坦克计划非常有兴趣,一方面是因为G1坦克很有可能威胁到雷诺公司生产的D2战车以及已有大量储备的B1战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该计划将能够修复雷诺公司作为法国军备工业界最优秀战车制造厂的名声,这个名声在该公司设计的失败作品AMC 34AMC 35坦克以及一些其他型号的坦克时被破坏。 [27]

雷诺公司于1936年12月10日将设计提案提交予委员会,而不久前该公司的军事工业部门才刚被国有化,工厂并被重命名为AMX。然而这并没有阻止路易·雷诺继续活跃于军备设计及生产的产业中,他灵活运用雷诺公司的剩余资源,并不时与AMX合作或竞争。 不久后,G1R坦克的第一个木制模型便被生产出来;该模型于工厂时的厂内生产代号为雷诺 ACK1。这个代号仅仅代表了雷诺公司军用原型车订单的先后顺序代号,并没有其他含意。

雷诺公司的最初设计是以R35战车开发而成的。它有着与轻型步兵战车类似的弧形车体,但较宽,而且每侧有六个路轮,并装有双履带—这是为了避免重新设计宽型履带所可能会带来的麻烦。它使用现代化的扭力杆作为悬吊系统,有点类似于G1L坦克的原始设计,以及一具稍微过时的克里夫兰变速器。[28]履带的外侧保护装甲与整体车身的主要装甲是同一块钢板制成的。[29]

G1R的车体是从以一个平圆顶的上部结构为基础设计出来的,外观上看来类似于传统的圆形炮塔。然而,事实上这个炮塔在原先的计划中是要被固定于车体上的;47毫米主炮将被安装于炮塔内部,并自一个类似于碉堡射击孔的狭长隙缝中左右调整设界,主炮的旋转支点则为一根固定于车体底部的转轴。在第二个版本的设计中,G1R将会使用一个「假炮塔」,这个炮塔是可以旋转的,但是由一个电动炮架所带动;因此炮塔上无法安装保护力较强的炮盾,不过因为无须承受主炮的重量,炮塔将会较轻。在炮塔的上半部,右侧有一个凸出的垂直圆柱体,其上为车长塔,并装有一挺双联装机枪。车长(兼任炮手)位于炮塔右侧,装填手则位于左侧;炮塔内即便已有两名乘员,依然有足够空间容纳一门施奈德47毫米战防炮,这门炮比起标准的APX1及APX4炮塔上所能安装的SA 3547毫米短管主炮来的有威力,穿透力也较强。由于认为G1R的设计将会大幅超越其他对手因而获取大笔订单,路易·雷诺对于1937年11月时安德烈·波尼亚托夫斯基成功说服军备委员会在车体上安装一门75毫米炮一事感到相当不悦。ACK1(即G1R)的车体太过平整,根本装不下口径如此庞大的副炮。为了拯救他的计划,路易·雷诺也开始游说军备委员会。部份游说内容是雷诺提议在炮塔上安装一门较长(至少达L/29)的75毫米主炮。[30]雷诺也宣称如果将两门炮减为一门的话,车辆总重将可以从现在的24吨减至19.6吨。

1937年时,委员会对扭力杆悬吊系统提出质疑,并否决了克里夫兰变速器及双履带的设计。委员会并同时决议重量必须达至少25吨。不过,由于创新的主炮安装设计,雷诺公司依然被允许生产一辆原型车。[29]

1938年2月1日变更的技术指令对雷诺公司相当有利,当时所有其他厂商都得为了新指令而彻底重新设计他们的战车,而雷诺的ACK1拥有一个宽敞的战斗室,这使的容纳一个较为宽大的炮塔十分容易。雷诺公司也承诺G1R将可于1940年投产,早于G1L的1941年,从而将G1L的设计屏除于G1坦克计划之外。

不过与此同时,委员会也发现稍早由那名被贿赂的步兵科高端军官所提出的预估重量根本是一场骗局,最有可能的总重将会是28公吨。同时,最初计划的投产日期后来也被证明太过乐观,这也影响到B1战车的产量。1938年4月雷诺又宣称只要安装扭力杆悬吊系统,将乘员减至四人并保持最低载弹量,G1R的重量还有减轻的空间。不过,委员会依然决定将总重限制提升至30吨,这个重量与其他战车的计划重量相当,而且计划中车体侧面的内部装甲(位于50毫米的履带外侧附加装甲下方)也被委员会认为太薄。因此,G1R原先比起其他对手的重量优势如今消失殆尽。[26]

1938年夏季,雷诺公司又遭遇了新的难题,委员会对G1坦克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炮塔上的主炮必须在射击后保持稳定以及安装一具遥测测距仪,这些装备都是G1R的现有炮塔无法容纳的。[31]另外,由于重达2.5吨的假炮塔与主炮连动,主炮在开火时所产生的动能经常影响观测设备的视线。这个问题在1939年时被APX公司克服,他们设计了一个系统,使的炮座的垂直轴心连接至炮塔顶部。与此同时,带来诸多麻烦的克里夫兰变速器也被放弃。[32]整体来说,雷诺公司在1938年至1939年间的设计进度是相当缓慢的。

1939年9月10日后,G1R坦克是G1坦克系列唯一有持续进行研发工作的型号,这或许是因为雷诺公司是当时少数仍有生产能力的公司之一。[22]

炮塔设计

1930年代时,法国战车的炮塔与车体是分开设计的,这是为了将炮塔标准化,如此一来炮塔便能够安装至各式不同的战车上。1938年6月1日,军备委员会选出ARL、FCM以及雷诺三间公司的设计团队分别设计一款符合新技术需求的G1坦克炮塔。[33]三间公司的设计团队后续又各自对炮塔做出修改,以便安装一门高初速初速的75毫米主炮。[31]

1939年7月,ARL公司正在研制装有炮塔置物篮且重5.7吨的ARL 3炮塔、一个适用于ARL 3炮塔且直径为188公分的炮塔环,以及一门同时被使用于FCM F1超重型坦克计划中的主炮。FCM公司则在研究是否要在FCM F1超重型坦克重达7.5公吨的八角形焊接副炮塔上装上一具先进的半自动装填机,以及是否要将炮塔环直径改为185公分。[14]作为一项备用计划,FCM公司同时也在考虑由2C超重型坦克上取下的焊接八角形F4炮塔的使用可行性,该炮塔的主要武装为一门75毫米野战炮。[31]

战略功能

当1939年的技术指令发布时,G1坦克计划的主要目标已经不再是强化步兵单位的战力了。为此,支持型战车(Char d'accompagnementAMX 38的角色—该型战车20吨的总重量以及一门47毫米的主炮使之相当符合早先「20吨坦克」的概念—如今变得重要起来,并被排入计划中。由于战争迫近的威胁,多数工厂的产能都被用于生产现有的战车型号,因此G1坦克亦将不会取代B1战车成为法军主力。事实上,当时的法国军方对于要如何使用G1坦克以及它所扮演的战略角色都尚未有正式的定论。从战略的角度来看,G1坦克真正合理的战略部署应该是将之用于击败德国计划中的第三阶段攻势:1940年的第一阶段中,法军将使用现有的战车压制住德军的活动,接着FCM F1超重型坦克将于1941年的第二阶段中突破或是包抄德军齐格菲防线,最后,大约于1942年或1943年间,新型的G1坦克将带领法军进行纵深突破,并最终迎来第三阶段的胜利。[34]

未来战车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9月爆发时,所有的战车研发计划都受到了影响。同年12月15日时,法国的战车总监决定战时的法国工业将只能生产现有型号的战车,以及另外三个被严格挑选的例外类型: 支持坦克Char d'accompagnement),一种新型的步兵中型战车作战坦克Char de Bataille),一种新款的重型坦克;以及防御坦克Char de Fortification),一款超重型战车。 一个新的装甲研究委员会于1940年2月28日被设立以进一步研究这三种坦克。该委员会认为支持坦克将必须于炮塔上装载一门47毫米主炮,而作战坦克则需于车体上安装一门90毫米副炮。[35] 介于两种类型中间的G1坦克也因此不会进入生产线。

可想而知的是,路易·雷诺想尽办法要扭转这个决定。1940年4月1日时,一个次级委员会收到来自雷诺公司首席工程师的来信,信中表示G1R坦克已几乎完全开发完成,现在终止该计划是相当愚蠢的作为。他同时也提到第一副车体装甲将于1940年7月投产,悬吊系统与变速箱的开发几乎完成,新的350匹马力引擎也正在接受测试(该名首席工程师并没有提到新引擎的开发遭到路易·雷诺的强烈反对,他认为B1战车的引擎若经过升级,将已够用)。重量则会低于35吨,可能会低至32吨。所有的可行性测试将会在5月完成,9月时便会有第一辆G1R坦克走出生产线。然而由于雷诺公司对先前委员会的操纵手段曝光,新的委员会便得不容易受人摆布。新委员会在回信中表明,G1R坦克的原型车可以依照合约继续建造直到完成,然而,尽管该型号拥有许多先进的科技设备,投入量产依然是不被允许的。1940年6月的停战协定最终终止了一切研发工作。

然而,2008年时,一名法国装甲历史学家斯特凡·费拉德(Stéphane Ferrard)却认为G1R坦克是战争爆发后唯一被允续继续研发工作的型号,这代表了G1R最终依然有可能会投入量产,而且很可能是装有ARL 3炮塔及400匹马力引擎的版本。[36]G1坦克后续较符合逻辑的改装可能会是安装一个可容纳三人的ARL 42炮塔,接着换装L/40 75毫米主炮,最终达到与1942年水平相近的中型坦克,例如苏联T-34战车以及美国M4雪曼战车,但由于装备一些特殊的器材,如测距仪及主炮稳定器,G1坦克在某种程度上又与战后的AMX 30战车相近。[37]

注记

  1. Pierre Touzin, 1979, p. 165
  2. Stéphane Ferrard, 2007a, p. 38
  3. Stéphane Ferrard, 2007a, p. 39
  4. Stéphane Ferrard, 2007a, p. 40
  5. Pierre Touzin, 1979, p. 166
  6. Stéphane Ferrard, 2007b, p. 67
  7. Stéphane Ferrard, 2007a, p. 43
  8. Stéphane Ferrard, 2007a, p. 44
  9. Jean-Gabriel Jeudy, 1997, p. 55
  10. Stéphane Ferrard, 2007b, p. 71
  11. Stéphane Ferrard, 2008a, p. 48
  12. Stéphane Ferrard, 2008a, p. 49
  13. Stéphane Ferrard, 2008a, p. 50
  14. Stéphane Ferrard, 2008a, p. 53
  15. Stéphane Ferrard, 2008a, p. 54
  16. Stéphane Ferrard, 2008a, p. 55
  17. Stéphane Ferrard, 2008b, p. 73
  18. Stéphane Ferrard, 2007a, p. 46
  19. Jean-Gabriel Jeudy, 1997, p. 56
  20. Stéphane Ferrard, 2008b, p. 74
  21. Stéphane Ferrard, 2007b, p. 70
  22. Stéphane Ferrard, 2008b, p. 78
  23. Stéphane Ferrard, 2007a, p. 42
  24. Stéphane Ferrard, 2007b, p. 66
  25. Pierre Touzin, 1979, p. 167
  26. Stéphane Ferrard, 2008a, p. 51
  27. Stéphane Ferrard, 2007b, p. 62
  28. Stéphane Ferrard, 2007b, p. 64
  29. Stéphane Ferrard, 2007b, p. 65
  30. Stéphane Ferrard, 2007b, p. 63
  31. Stéphane Ferrard, 2008a, p. 52
  32. Stéphane Ferrard, 2008b, p. 76
  33. Pierre Touzin, 1979, p. 168
  34. Stéphane Ferrard, 2008b, p. 72
  35. Pierre Touzin, 1979, p. 186-190
  36. Stéphane Ferrard, 2008b, p. 79
  37. Stéphane Ferrard, 2008b, p. 77

参考数据

  • Pierre Touzin, Les véhicules blindés français, 1900-1944. EPA, 1979
  • Jean-Gabriel Jeudy, Chars de France, E.T.A.I., 1997
  • Stéphane Ferrard, 2007, "Le Futur Char G1, 1re partie 1935-1938: Le Char de 20 Tonnes", Histoire de Guerre, Blindés & Matériel, N° 78, pp. 38–47
  • Stéphane Ferrard, 2007, "Le Futur Char G1, 1re partie 1935-1938 (2): La <<Bombe>> Renault et les autres 20 T", Histoire de Guerre, Blindés & Matériel, N° 79, pp. 62–71
  • Stéphane Ferrard, 2008, "Le Futur Char G1, 2e partie 1938-1940 (1): 35 tonnes maximum pour un 75 en tourelle", Histoire de Guerre, Blindés & Matériel, N° 81, pp. 48–55
  • Stéphane Ferrard, 2008, "Le Futur Char G1, 2e partie 1938-1940 (2): Vers le Char de 35 tonnes de Série", Histoire de Guerre, Blindés & Matériel, N° 83, pp. 72–80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