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es of the Insane

》(有“疯人之眼”之意)是美国敲击金属乐队超级杀手合唱团2006年的一首歌曲,收录在同年专辑唱片《基督幻觉》中。歌词内容源于《德克萨斯月刊》杂志上一篇题为《战争伤亡》的文章,其中探讨了一位美国军人从伊拉克战场回国后感受到的精神痛苦。《》由歌手汤姆·阿拉亚创作,当时《基督幻觉》尚在前期制作。这首歌得到乐评人的普遍好评,在丹麦单曲排行榜最高排到第15名。

超级杀手合唱团单曲
收录于专辑《基督幻觉
发行日期2006年11月23日
格式
录制时间2006
类型敲击金属
时长3:23
唱片公司国际
词曲作曲:
杰夫·汉尼曼
作词:
汤姆·阿拉亚
乔希·亚伯拉罕
超级杀手合唱团单曲年表
《》
(2006年)

(2006年)
《》
(2009年)

歌曲的音乐影片于2006年8月经伊朗导演托尼·彼得罗相之手在洛杉矶地区摄制,以近距离特写镜头拍摄某军人的瞳孔虹膜,观众可以看到其中反射出令人难受的景象,如战争的恐怖、对家人的回忆和军人最后的死亡等。2006年美国恐怖片电锯惊魂3》的原声带中收录了《》,歌曲还在第49届格莱美奖角逐中拿下最佳金属表演奖。

源起

超级杀手合唱团歌手汤姆·阿拉亚()在前去机场的路上拿起一本2006年3月刊《德克萨斯月刊》()翻看,杂志封面是一个士兵的头盔,其中一篇题为《战争伤亡》()的文章引起他的兴趣,于是买下了一本[1]。这期杂志以参加伊拉克战争德克萨斯州将士为视角,还附有在军事冲突中阵亡的德州军人名单[2][3]。杂志上刊登有部分死者的照片,还有文章描述幸存军人返乡后心中的痛苦[2]。阿拉亚之后称,这篇文章让他“深受震撼”[3]

阿拉亚在飞回洛杉矶的航班上看完文章。这时,超级杀手合唱团第9张录音室专辑《基督幻觉》()的前期制作刚刚开始,乐队正准备与制作人乔希·亚伯拉罕()展开为期3天的排练。阿拉亚把行李放到酒店并参加排练,然后又回到酒店重看文章,觉得其中的故事和文笔都“非常深刻”,并于一天半夜醒来后写下《》的歌词。[1]阿拉亚表示,自己以“真诚”的态度对待这一主题,觉得这正是那种“军方不希望你知道”的东西。“他们把事情扫到地毯下掩盖起来,但这个故事应该要讲述出来。”[1]乐队吉他手克里·金()曾表示:“这些新歌(指《基督幻觉》中的歌曲)根本没有什么政治主题:《圣战》、《》——这都(不过)是电视裡向我们喷涌而出的东西”[4]

曲式结构

《》全长3分23秒[5]。乐曲以鼓手戴夫·隆巴多()的缓慢鼓点开场,杰夫·汉尼曼()和克里·金分别在不同角度演奏吉他,曲调为降序音阶。这些吉他即兴重复段落不断发展,形容这部分曲调让人听起来非常难受。[5]整首歌曲主要由主歌、副歌和桥接段组成,最终结束于“激烈高亢的”合唱[6]

部分乐评人特别关注阿拉亚的唱功表现。扎克·霍松()在《》(意为《词头》)杂志撰文称,《》“让阿拉亚得以展现音域,不断深入的曲调营造出紧张的气氛,还让这3分半钟有一种美妙的战栗感[7]。网站的伊恩·鲁宾逊()则认为,歌词的节奏很独特,这种变化有让人满意的效果,戴夫·隆巴多那机枪般的节奏为汤姆·阿拉亚惊人的完整尖叫提供了良好的支柱[8]

音乐影片

音乐影片截图

超级杀手合唱团决定为《》拍摄音乐影片,但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巡回演出,无法参与实际拍摄[9],所以需要有其他人参与影片制作[9]。导演托尼·彼得罗相()将初稿交给乐队审核,合唱团对此提出几项改善建议[10]。金此前还从未见过彼得罗相,据他回忆,导演已经有了方案,乐队成员的建议总体而言只是让彼得罗相放松[10]《》的音乐影片于2006年8月13日在洛杉矶地区开拍,以战争为主题。托利·卡斯帕里斯选角公司于2006年8月10日举行海选,打算找位18至26岁的白人男性出镜。根据项目的正式说明,入选者“必须是严肃的演员,能够通过双眼表现各种情绪。几个月前,他还天真无邪,如今却已因经历过太多战斗变得伤痕累累。他可以有浓烈的眉毛,但不能掩盖其他面部特征。如果有疤痕或是能看到粗大的静脉血管更好。”[11]

影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拍摄,讲述军人在战争中感受到的恐惧,其中还有这位军人眼睛长时间的近距离单镜头,观众可以看到瞳孔虹膜内反射出的影像,这些影像又与音乐节奏完美结合。反射的影像中有许多令人感到不安的内容,如成批军人进入敌占区、枪炮声、直升机、坦克和爆炸,还有他对夫人、孩子和家园的回忆,以及他的死亡。[12]。影片拍了两种结局,一种是军人战死沙场,另一种则是他自杀,最终选用的是后一种[12]。据杰夫·汉尼曼表示,乐队对影片中的眼部特写镜头很满意,他个人第一次看到时也觉得这段影片“棒极了”[9]。金在接受采访时称,《》的音乐影片“酷毙了——我觉得它的构思很不错——非常与众不同,对于我们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我们以往的影片都是很基本的内容”[10]。影片之后于2006年10月在独家发布[12]。2007年4月,《》的音乐影片获《金属音锤》金神奖最佳影片奖提名,并于6月11日在伦敦俱乐部举办的颁奖典礼上胜出[13]

专业评价

《》得到乐评人的普遍好评。《唱针》()杂志的科斯莫·李()形容乐曲“以中等节拍对军人心灵进行黑暗的探索”,与以往的同类作品相比,《》有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难忘创新[14]。网站的彼得·阿特金森()认为,《》从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超级杀手合唱团另一首歌曲《》(意为《强制自杀》)的创伤后风格续作,两者的音乐有相似之处,但新作中有一些真正让人无法忽视的内容,把整首歌曲变得焕然一新[15]。不过,网站的唐·凯伊(Don Kaye)认为《》与《》(意为《紧张性精神分裂症》)都有老生常谈的倾向,其中对于毁灭的那种缓慢、消磨意志的感受描写早已在《》(意为《死皮面具》)这样的经典之作中得到完美呈现[16]

荣誉

《》在第49届格莱美奖角逐中获最佳金属表演奖提名[17]。得知这一消息后,金表示他毫不在乎,还称乐队粉丝“完全他妈不在乎这对我来说(应该)是最重要的事。”采访记者表示对歌曲中充满挑衅的歌词得到提名感到惊讶,对此金回答:“这难道不是最酷的事儿幺,你看看,用我们写的这些垃圾去获奖。”[18]。颁奖典礼于2007年2月11日在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举行,面对大只佬乐团上帝羔羊乐团内阁乐队石头橘子乐团的竞争[19],超级杀手合唱团脱颖而出,夺得最佳金属表演奖[17]。不过,乐队这时正因北美巡演期间出现冲突未能亲临现场领奖[19]。阿拉亚在俄亥俄州哥伦布的酒店房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杰夫(·汉尼曼)和我对《》投入很多,所以我们对格莱美奖评委愿抽时间聆听并投票支持深感荣幸。我们现在正在路上,我们都对此感到非常高兴”[19]。但金对歌曲获奖存在异议,称这是专辑《基督幻觉》中表现最差的作品。他还进一步表示,他会选择用充满争议的歌曲《圣战》来代表超级杀手合唱团的第9张专辑唱片《基督幻觉》。金还批评录音学会只是在按歌曲的反响投票:“实际上,我觉得学会成员就是在挑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投票支持……因为我们就是这样的。”[20]

其他媒体

2006年恐怖片《电锯惊魂3》的原声带于同年10月24日发布,其中收录了《》[21]。2007年1月19日,超级杀手合唱团首次走上美国电视网络,亮相美国广播公司节目《吉米·坎摩尔直播秀》,一共表演了6首歌曲,只有这首《》没有遭到删减[22]。不过,金并不乐意在电视上现场表演《》,称这样的演出发挥都很平淡,好歌也不例外[23]

专辑曲目

1[24]
曲序曲目时长
1.《》3:23
2.《》(现场演出)3:31
2[24]
曲序曲目时长
1.《》3:23
2.《》(现场演出)4:37
3.《》(现场录像) 
7英寸黑胶唱片[24]
曲序曲目时长
1.《》3:23
2.《》(现场演出)4:37

排行榜

排行榜(2007年) 最高
排名
丹麦() 15[25]
英国(英国单曲排行榜 97[26]

参考资料

  1. Claes, Sean. . Blistering. 2006 [2015-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6).
  2. Atkinson, Peter. . KNAC.com. 2006-05-03 [2015-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7).
  3. Harris, Chris. . MTV.com. 2006-04-20 [2015-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2).
  4. Beck, Aaron. . The Columbus Dispatch. 2007-02-10 [201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1) HighBeam Research.
  5. Jurek, Thom. . Allmusic. [2015-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9).
  6. Begrand, Adrien. . Popmatters.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7).
  7. Hothorn, Zach. . Prefix Magazine. 2006-08-16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9).
  8. Robinson, Ian. . MusicOMH.com. 2006-08-21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2).
  9. Lahtinen, Lexi. . Metal-rules.com. 2006-12-18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6).
  10. Butler, Roya. . ReadJunk.com.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5).
  11. . Blabbermouth.net. 2006-08-09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3).
  12. . Blabbermouth.net. 2006-10-30 [2015-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4).
  13. . The Sun. 2007-04-11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3).
  14. Lee, Cosmo. . Stylus.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9).
  15. Atkinson, Peter. . KNAC.com. 2006-07-24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7).
  16. Kaye, Don. . Blabbermouth.net.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17. . Grammy.com.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18. Foxworthy, John. . Garage Radio Magazine. 2006-12-24 [201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6).
  19. . Blabbermouth.net. 2007-02-11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2).
  20. Piccoli, Sean. . Sun-Sentinel.com. 2007-02-21.
  21. . Blabbermouth.net. 2006-09-14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4).
  22. . Blabbermouth.net. 2007-01-20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5).
  23. Gamble, Billy. . Rocknworld.com.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24. . Blabbermouth.net. 2006-10-24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6).
  25. . Danishcharts.com. eMedia Jungen.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6).
  26. . The Official UK Charts Company.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7).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