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ilon级砲艇

Epsilon级砲艇(日方称镇东型砲舰)是中国清朝海军于1878年向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及建造的四艘伦道尔炮艇。它的排水量440吨,一门25吨重的11英寸(279.4 mm)前膛砲,前进的最高时速10节,后退9节。此类炮艇炮大船小,意图以不对称力量来对抗昂贵巨舰的优势,所以也称为「蚊子船」。[4]

Epsilon级砲艇 清朝
在日本帝国海军服役的镇东舰
概观
舰种伦道尔炮艇
前型Alpha级砲艇(排水量420吨);Gamma级砲艇(排水量420吨)
次型Iota级砲艇(排水量440吨)
数量4艘
制造厂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武器);查尔斯·米歇尔造船场(船身)[1]
单艘造价十五万两银[2]
技术数据
排水量440吨
全长127英尺(38.7米)[3]:395
全宽29英尺(8.8米)
型深12英尺3英寸(3.7米)
吃水9英尺6英寸(2.9米)[1]
功率380匹马力
最高速度前进10节,后退9节
乘员30人[1]

它的武装是口径11吋的前膛砲,该砲装药235,弹重536磅,砲口初速每秒1,925英尺(587米)炮口动能13,769吨[3]:47,在1,000码的距离能射穿17吋铁甲[3]:398

在日本帝国海军服役的镇北舰

四艘砲艇于1879年完工,分别名为Epsilon、Zeta、Etha和Theta。原为南洋水师订购的四艘镇字级炮舰,后李鸿章看中,而将北洋使用数年的龙骧、虎威、飞霆、策电4舰送往上海大修,然后划拨南洋使用。时任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琅威理担任管带(舰长),1879年11月琅威理率领四艘炮艇到达天津北洋大臣李鸿章等验收,分别命名为「镇北」、「镇南」、「镇东」和「镇西」,将其编入北洋舰队[1][5]

在日本帝国海军服役的镇西舰

北洋舰队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威海卫之战全军覆没,四艘砲艇成为日军战利品,被编入日本帝国海军[6]

参考数据

  1. Charles Savona Ventura. . timesofmalta.com. [2016-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英语).
  2. 清史稿/卷136
  3. Thomas Brasse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 December 2010. ISBN 978-1-108-02466-2.(英文)
  4. 中国军舰博物馆馆长姚开阳. . 第四届近代中国海防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5年3月.
  5. 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419页
  6. 《威海卫之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刘公岛管理委员会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