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020 F3

C/2020 F3 (NEOWISE),(Comet NEOWISE,或音譯尼歐懷茲彗星[2][註 1],是一顆具有接近拋物線軌道的逆行長週期彗星[3],2020年3月27日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發現,並以其探測任務「NEOWISE」為名[4]。該彗星於是年7月上旬通過近日點期間亮度激增,視星等一度達到0等[5],為北半球繼1997年的海爾-博普彗星後,迄今可觀測到最亮的彗星[6],惟仍不足以成為大彗星[7]

C/2020 F3 (NEOWISE)
2020年7月20日,攝於法國塞文山脈
發現
發現者NEOWISE
發現日2020年3月27日
軌道特性
曆元2020年7月7日
JD 2459037.5)
觀測弧長438 天
觀測次數1313
遠日點約 544 AU(入境)
約 715 AU(離境)
近日點0.29465 AU
半長軸約 272 AU(入境)
約 358 AU(離境)
離心率0.99918
週期約 4500 a(入境)
約 6770 a(離境)
軌道傾角128.93750°
升交點黃經61.01043°
近心點角37.27866°
平近點角0.00048°
蒂塞朗參數-0.408
與地球軌道相交
最小距離
0.3625 AU(54.23 × 106 km;141.1 LD)
與木星軌道相交
最小距離
0.8134 AU(121.68 × 106 km)
彗星整體星等
(M1)
12.1
歷次近日點
日期
2020年7月3日
下次近日點
日期
8786年左右[1]

觀測歷史

7月10日黎明前的NEOWISE彗星,攝於烏克蘭敖得薩

2020年3月27日,NASA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在近地天體觀測任務「NEOWISE」(Near Earth Object 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期間,於船尾座首度拍攝到此彗星[8]。當時彗星距太陽約2.1天文單位,尚處入境階段[註 2],但亮度僅有17等,遠低於人眼可見極限[9]。至同年6月,隨著彗星逐漸接近太陽,其視星等亦進入可目視範圍,來自地面與SOHO衛星的觀測資料顯示,彗星亮度在當月短短數週內便由接近7等飆升至2等以上[5]

迄2020上半年止,已出現過兩顆一度被認為有望成為該年「大彗星」的彗星——C/2019 Y4 (ATLAS)C/2020 F8 (SWAN),這兩顆彗星的亮度都曾在短時間內大幅增亮至人眼可見的程度,卻皆在抵達近日點前驟降。由於ATLAS彗星的彗核經確認已在接近太陽的同時解體[10][11],而SWAN彗星也被懷疑出現彗核分裂的跡象[12],因此NEOWISE彗星於7月3日通過近日點時備受關注[13]。最終,NEOWISE彗星於世界協調時間將近7月4日時,以離太陽系中心約0.294天文單位的距離安全掠過近日點[14],亮度也穩定升至0.0等[5]。WISE衛星的紅外輻射觀測資料顯示,NEOWISE彗星的彗核約有5公里長,如此大小足以使彗星在接近太陽時免於解體,同時也解釋了它的高亮度[15]

截至2020年7月上旬,全球南緯45度以北的地區皆有機會見到NEOWISE彗星[5],最佳觀測範圍落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13],另外國際太空站上執行遠征63任務的太空人,以及NASA的派克太陽探測器日地關係天文台也都有拍攝到此彗星[16][17][18]。此時自地球拍攝之塵埃尾角直徑可超過10度,人眼可見的部分可達1度,同時藍色的離子尾亦開始可見[19]

以北半球而言,NEOWISE彗星是繼1997年的海爾-博普彗星後最亮的彗星[6]。在整個2020年7月內,彗星都維持人眼可見亮度[20]。7月上旬以前,在黎明前1至2小時內皆能於東北方低仰角處觀測到[13]。至7月中旬,彗星移至西北方向,適合觀測的時段轉為日落後1至2小時內。7月下旬開始,彗星亮度快速降低[21],最終8月下旬便完全退回人眼不可見的亮度[4]

軌道特性

NEOWISE彗星所繞行軌道的離心率接近1,屬於近拋物線軌道,可能發源自歐特雲。彗星軌道與黃道面軌道傾角近於129度,因此是一顆逆行彗星。近日點距太陽約0.294天文單位(約4400萬公里),位於水星軌道內側。受木星引力影響,彗星於下一次抵達遠日點時,與太陽的距離將由入境前的544天文單位(約814億公里),外擴至715天文單位(約1070億公里),軌道週期也將由原先的4500年延長至6770年[19][22]

彗星於世界協調時間2020年7月23日凌晨通過近地點,是時離地球約0.692天文單位(約1億350萬公里)[14]

創作性的彗星名稱

中國的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將C/2020 F3彗星定名為「新智」彗星,是因為它是近期一顆比較明亮,受人注目的彗星。「新智」這個命名並非音譯,亦非意譯,由委員會的天文學家孫小淳命名[2],命名違反國際天文聯會彗星命名法則[23],或者彗星中文譯名準則[24][25][26]。雖然國際天文聯會是世上唯一可以正式命名彗星的官方機構,發現者或發現機構,以及翻譯者都無權自行按照他們的喜好將彗星另行命名,但是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認為「新智」的名字有創意、易讀而通過。是中國大陸罕有將眾多名為 NEOWISE 的彗星中抽出其中一顆,公布創作出來的中文彗星名稱。

照片集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注解

  1. NEOWISE、ATLAS為巡天任務名稱,SWAN則是SOHO衛星搭載的儀器。NEOWISE、ATLAS與SWAN皆已發現多顆彗星,因此名為NEOWISE、ATLAS或SWAN的彗星實際上皆不只一顆(詳見彗星的命名規則)。為避免歧義,本文所稱的NEOWISE彗星、ATLAS彗星與SWAN彗星,分別特指 C/2020 F3 (NEOWISE)、C/2019 Y4 (ATLAS) 與 C/2020 F8 (SWAN)。
  2. 入境(inbound)指進入太陽系,與離境(outbound)相對。

參考資料

  1. Irizarry, Eddie. . EarthSky. 2020-07-10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2.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 2020-07-16 [202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中文(中国大陆)).
  3. Dickinson, David. . Universe Today. 2020-06-30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4. .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20-07-08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9).
  5. . Comet OBServation database. Črni Vrh Observatory.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0).
  6. Falk, Dan. . National Geographic. 2020-07-09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7. Reyes, Tim. . EarthSky. 2020-07-07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8. Mace, Mikayla. . Phys.org. 2020-07-09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9. Rao, Joe. . Space.com. 2020-07-05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9).
  10. . NASA. 2020-04-29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8).
  11. 洪景川. 605. 科學月刊. 2020年5月 [2020-07-10]. ISSN 0250-33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12. Carter, Jamie. . Forbes. 2020-05-16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13. Hershberger, Scott. . Scientific American. 2020-07-09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9).
  14. .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8). 註:進入HORIZONS介面後,將「Observer Location」項的參數分別改為「@0」(太陽系質心)與「500」(地球中心),同時可藉更改「Time Span」項的日期參數選定時間範圍。
  15. 虞景翔. . 網路天文館.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20-07-11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16. Wall, Mike. . Space.com. 2020-07-09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17. Frazier, Sarah. . NASA. 2020-07-10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18. . GMS. NASA. 2020-07-10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19. Armstrong, Mark. . Astronomy Now. 2020-07-07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20. Langmaid, Virginia; Jones, Judson. . CNN. 2020-07-07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21. Rao, Joe. . Space.com. 2020-07-11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22.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1). (2021-06-08 last obs. ver)
  23. .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20-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24. . [2020-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中文(香港)).
  25. 香港太空館、香港天文學會. 第三版. 香港太空館. 2014: 48–55. ISBN 978-9627054-12-2 (中文(香港)).
  26. 余惠俊. (PDF). 臺北星空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14, 64: 8–11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0)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C/2020 F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