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bnb
是一个出租住宿民宿的网站[1],提供短期出租房屋或房间,让旅行者通过网站或手机发掘和预订世界各地的独特房源,为近年来共享经济发展的代表之一。该网站成立于2008年8月,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是一家私有公司,由「Airbnb, Inc.」负责管理营运[2]。目前,Airbnb在191个国家,65,000个城市中共有400万名房东、超过3,000,000笔房源[3]。
![]() | |
![]() | |
公司类型 | 上市公司 |
股票代号 | NASDAQ:ABNB |
成立 | 2008年 |
创办人 | 布莱恩·切斯基、乔·杰比亚、内森·布莱卡斯亚克 ![]() |
代表人物 | 布莱恩·切斯基(首席执行官) 乔·杰比亚(CPO) Nathan Blecharczyk(CTO) |
总部 | ![]() |
产业 | 社群网络服务 |
营业额 | 8,399,000,000 美元 (2022年) ![]() |
1,893,000,000 美元 (2022年) ![]() | |
总资产 | 137.1亿美元 |
员工人数 | 5,597 (2020年) ![]() |
市值 | 90,234,000,000 美元 (2021年) ![]() |
网站 | https://airbnb.com |
该公司在中国的品牌名为爱彼迎[4],取「让爱彼此相迎」之义,品牌名发布后被批评“难听”和“性暗示”。[5][6]
用户必须注册互联网账号才能使用网站。每一个住宿对象都与一位房东链接,房东的个人文件包括其他用户的推荐、顾客评价、回复评等和私信系统[7]。
历史
概念萌芽
2007年,公司概念开始萌芽,两位创始人搬到三藩市居住。当时,美国工业设计社区大会正在举办,这使他们想要为开会者提供住宿加早餐[8] 。公司的初衷是想为开会者提供短期居住的房间、早餐与社交机会,解决广大开会者很难订到饱和的酒店房间的问题[9]。当时,创始人兼室友Chesky和Gebbia负担不起他们在三藩市租的阁楼,所以在可容纳三个客人的客厅放进气垫床,并且提供私房早餐[10]。
2008年2月,哈佛毕业生和技术架构师Nathan Blecharczyk加入,成为AirBed & Breakfast的第三个联合创始人。[11]在公司的初创阶段,创始人专注于会导致住房紧缺的高规格活动[12]。官方网站Airbedandbreakfast.com于2008年8月11日上线[13]。
为了获得网站资金,创始人出产特别版早餐燕麦,名字灵感来自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14]。两个月里,800盒燕麦以每盒40美元的价格全部售罄,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3万美元资金[15],吸引了Y Combinator的 保罗·格雷厄姆。[16]
网站发布后扩张并占领了酒店和沙发旅行之间的顾客。[17]2009年1月, Y Combinator邀请Chesky,Gebbia和Blecharczyk加入公司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训练[18],他们回到三藩市时,一个可以给投资人汇报的的盈利模式已出现。
简化网站名称
2009年,网站名称从原来的Airbedandbreakfast.com 简化为Airbnb.com, 而且网站提供的产品也从气垫床和共享空间扩展为多种类型居住空间,包括整个屋子和公寓,私人房间,城堡,船,庄园,树屋,冰屋,帐篷,甚至私人岛屿等。[19]
2010年,15个人在Chesky与Gebbia位于三藩市Rausch街的阁楼式公寓内工作。 为了给雇员提供空间,Brian Chesky放弃他自己的卧室而居住在Airbnb的服务,直到公司搬进他们的第一个办公空间[20]。那一年公司继续高速增长并与2010年11月从格雷洛克合伙公司和红杉资本募集到A轮融资720万美元,并宣布过去六个月有70万订单,落实了80%订单[21]。
风险投资进驻与国际扩张
2011年5月25日,身为演员及A-Grade Investments合伙人的艾希顿·库奇 宣布对公司进行大笔投资,开始担任公司策略品牌顾问。[22]
2011年7月,Airbnb已经募得1亿1980万的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包括Y Combinator、格雷洛克合伙公司、红杉资本、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DST系统、通用催化风险投资[23]、Youniversity Ventures合伙人贾维德·卡里姆、凯斯·拉博伊斯和凯文·哈兹(Kevin Hartz)[24],以及A级投资公司(A Grade Investments)合伙人艾希顿·库奇和盖希·奥希尔尼。
2011年5月,Airbnb收购德国竞争对手Accoleo。这次并购开启了Airbnb在汉堡的第一个国际办公室。[25]
2011年10月,Airbnb于伦敦创建了第二个国际办公室。[26]
2012年初,Airbnb因为增长的国际顾客,添加六个国际办公室,分别位于巴黎, 米兰, 巴塞罗那, 哥本哈根, 莫斯科和圣保罗.[27] 德国分公司是这些欧洲和中亚分公司的总公司。[28]
2012年11月初,Chesky宣布他对澳大利亚的关注,认为其是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为了落实这个目标,Airbnb设立位于悉尼的第11间国际分公司。[29] 澳大利亚消费者构成Airbnb十分之一的总成交量[30]。在发布进军澳大利亚的消息数周后,通过设立新加坡总部,Airbnb宣布其对亚洲的浓厚兴趣。公司的目标是接管当地200万个物业。[31]
2013年9月,Airbnb宣布欧洲总部会坐落在都柏林。 [32]
2014年4月,Airbnb获得来自TPG资本4亿5000万美元的资金挹注,公司的估值约为100亿美元[33]。
2014年7月,Airbnb发布网站和移动端应用的设计改版[34] 有人认为新的图标像生殖器,[35]但是Survata 发布的消费者调查显示只有极少数消费者认为这是问题。[36]
2015年4月,Airbnb宣布进驻古巴,成为第一个进入古巴的美国公司。 [37] 这发生在奥巴马政府减少对美国公司进入古巴的禁令后不久。
2019年4月3日,Airbnb在2019广州国际投资年会越秀分论坛上宣布,计划在越秀区增加中高端特色住宿消费供给,集中打造新河浦片区“老东山”特色及华侨新村民宿品牌,构建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品牌度假住宿区。其拟于2019年6月至10月联合广州等地区推出“体验匠心”商旅文融合项目,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体验化包装,并配合产品上线进行系列宣传活动,将当地文化特色向全球推广[38]。
2020年12月10日,Airbnb在纳斯达克上市。[39][40]
2022年5月24日,Airbnb宣布关闭中国大陆业务,并下线中国本土全部近15万个房源和体验业务,仅保留出境业务。[41]
对外募资
2015年3月,Airbnb再次对外募资,市值估计将成长到200亿美元[42]。
公司
影响
主要印象
Airbnb创始人被保罗·格雷厄姆和华尔街日报誉为富有韧性和创意。 [48] [49]
Airbnb被拿来跟Craigslist、HomeAway、Flip Key、WorldEscape、Uproost和高朋等其他提供临时住处的网站相提并论。[50]Airbnb赢得2011年South by Southwest大会的“突破应用”大奖。 [51]同期获奖的有Quora 、Dropbox,和The New York Times,标志着Airbnb成为新一代数十亿美元初创公司的一员。 [52]在Airbnb之后,其他采用相同商业模式的诸如Getaround、Vayable、TaskMitra、Guidehop、myTaskAngel和Task Rabbit等服务陆续发布。[53]
纽约州于2010年通过立法认定租期少于一个月的住宅出租非法。但是法案的支持者,州议员Liz Krueger说Airbnb及其竞争对手不是法律针对的对象。[54]在魁北克,政府针对Airbnb的出租行为作出禁止。[55]
文化影响
在2010年7月,公司收到300多封来自经济危机中因为经济困难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进而濒临失去家园的人的电子邮件;这些人说他们靠着短租才有栖身之所。[56]不是房屋所有人的人也会把房子短租,而这种行为是违反租赁法的。[57]但是2014年7月,一个裁定否决房屋所有人因为房客把房子转租他人而要驱逐房客的要求。法官认为当地禁止短租的法律只限应用于房东,不作用于房客。这一裁决鼓励更多的房客转租行为。[58]
Airbnb也吸引豪宅所有者。虽然富有的房东从来没想过把房产通过传统的布告板、广告栏或者诸如Craiglist的网站出租,但是Airbnb提供一个更加可靠的服务让富裕的客户从第二个家来获取收益。[59]这个现象引起美国酒店协会的困境,因为短期私人出租行为持续侵蚀酒店行业。 [60]
在2012年11月,Airbnb委托HR&A Advisors研究城市人口用户共有消费产生的市场影响。特别对三藩的影响。[61]研究发现从2011年4月到2012年5月,顾客和房主力用服务贡献了5600万到三藩的经济中,其中4310万支持了当地的商业。[62]90%的房主仅偶尔将其私有房产出租,将近一半的收入被用来做生活消费。研究还发现平均客人居留5.5天,而酒店顾客平均居留3.5天。平均顾客居留期间花费1045美元,而酒店客人平均消费840美元。[63]
飓风桑迪发生后,Airbnb联合纽约市长麦克·彭博为因为风暴流离失所的人提供免费房屋。[64]Airbnb为这一目的特别创建一个微型网站,让无家可归的人和房屋所有者接洽商议免费住房事宜。[65]另外,Airbnb免除所有服务费。 [66]
在2022年初,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时,Airbnb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Brian Chesky在推特上表示将暂停在俄罗斯及白俄罗斯的所有业务[67],且旗下非营利机构Airbnb.org将免费提供10万乌克兰难民临时住所。[68]同时,全球网友发起了「Airbnb只订不住」活动,因Airbnb房东通常于房客报到约24小时后取得款项,借此直接援助乌克兰人民。Airbnb数据指出,该活动2天内就在乌克兰订了超过6万1,000晚的住宿,总收入近200万美元。[69]Airbnb也表示将免除相关预订的手续费。[70]
批评与争议
信任危机
该网站主打社群创建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上,但任何一方并未提供实质担保,以致Airbnb拖欠支付租金,房东却无法追讨,难以追究不良房客破坏、偷窃单位内财物,举行疯狂派对等行为;甚至有不法分子会利用Airbnb单位作快闪式卖淫[71]、贩毒制毒[72]、毒品派对[73]等非法活动场所。
另一面向,房东亦有可能为牟取更多利润而单方面取消单位原定预约,转为租予能支付更贵租金者,令原租客外游计划完全失去预算。
除此以外,这些分租房屋钥匙经过多番流转,可能会被贼人偷走、拷贝,以趁其他住客入住时潜入爆窃。
该网站系统会自动或人工手动下架认为照片不符的房源,但房东却浑然不知,也会偷偷修改房源价格、房源最低预定天数等细节,显示该网站已无从信任起。反而鼓励人们转而直接向房东接洽,通过通信软件,或面对面交易,减少Airbnb从中作梗的风险,诉诸当地政府管辖与法律。
使用垃圾邮件
2011年,博主和竞争对手Dave Gooden声称,自动发往Craigslist屋主的大量电子可疑邮件导致Airbnb的成功。[74] 这一获取用户的策略其实在2009年被其他企业广泛应用。但是其他企业发现此策略无效。[75]
法律与安全问题
由于这类型网站的短期出租服务,有先天上的问题。
在美国旧金山,一位署名「 EJ 」的网友严词指责Airbnb所带来的房客盗窃她的财物。另外,在2015年还有一名Airbnb用户被房东家里的狗咬伤,但 Airbnb 拒绝支付医疗费用,直到《纽约时报》报导后才得以解决。
在日本,Airbnb民宿多半没有合法执照。日本自月15日起实施《住宅宿泊事业法》,在新法例之下,日本民泊经营者须在6月14日之前向所属的都道府县知事申请并获得审批,才能继续合法经营。Airbnb已将日本多数非法分租房下架,网站上的房源供应因此大减超过八成,不少住宅社区及多层大厦已表明禁止将单位作非法分租用途。
2017年2月8日,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颁布新规定,禁止房屋拥有者提供低于六个月的短租行为,一旦查获,将会处以新加坡币20万元罚款。
在香港,根据现行《旅馆业条例》,任何处所出租少于28日都需要领取旅馆牌照,否则即属无牌旅馆,负责人可被判罚款及监禁。然而,在Airbnb刊登广告的香港出租单位,尤其位于私人住宅区、大型屋苑者,几可肯定必属非法旅馆。这些处所不单非法经营,亦有可能同时违反地契订明的土地用途,以及物业公契中订明(如有)不得用作酒店之规定。
在Airbnb已被列作非法的地区入住这些分租单位,保险公司有可能视作触犯拒保条款中的「非法行为」,令保单失效,万一发生不幸的事情,事后可能无法索偿;为逃避执法部门调查,这些地方的Airbnb业主往往不会告知租客单位确实地址,只会粗略指示如何前往,一旦租客在单位遇事需报警或召唤消防、救护单位求助,随时因无法报告准确地址,延误执法或救援。
更严重的问题是房源质素参差,房客要蒙受极大人身安全风险。airbnb不可能审查所有出租单位基本结构、消防、电器等安全,也无法对房东进行严格背景审查(目前最多只能针对美国房东,查阅州、县级公开罪犯名册),更无法保证并严格约束房东品格操守。针对房东不当行为的最严厉「惩罚」只是从网站除名,客服难以即时回应涉及房客人身安全事故,无良房东在单位内安装偷拍器材、性骚扰、性侵犯住客等指控时有所闻,亦曾发生住客被房东洗劫、禁锢、绑架、强奸,甚至谋杀案件。2017年10月,一名男子入住澳洲墨尔本一家airbnb「民宿」,疑被包括房东在内的三名男子强奸并杀害,疑凶案发后被捕[76]。
滋扰邻里
Airbnb供出租单位原本大多数只供住宅,未预期作为酒店用途。住宅社区难免因大量陌生人进出变得品流复杂,轻则有游客按错门铃、进错单位、胡乱弃置垃圾、作息时间不同造成邻里争拗,严重至不良租户吵闹、醉酒滋事闹事、爆窃邻居,甚至滥用单位作为疯狂派对场所、进行各式不法勾当等,难免会邻里带来严重滋扰,甚至严重保安隐患。
参考资料
- Brennan, Morgan. . Forbes. 2011-09-16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Grout, Vanessa. . Forbes. 2013-11-13 [2014-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 数字时代. [202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9) (中文(台湾)).
- cnBeta. . www.cnbeta.com. [201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2) (中文(中国大陆)).
- . BBC. 2017-03-25 [202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在一条介绍更名的视频下方,700多条留言大都反应名字难听,有的认为有歧义跟歌曲"爱拼才会赢"音相似,有"拉低了贵司水准"的嫌疑
- . 36氪. 2017-06-30 [202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5).
Airbnb甚至为此将名字改成了“爱彼迎(Aibiying)”——原意为“用爱迎接彼此”,然而由于更改的中文名在汉语里具有性暗示,一切都适得其反了
- Yu, Roger. . USA Today. 2011-07-06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2).
- Choe, Jeannie. . Core77. 2007-10-10 [201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8).
- Botsman, Rachel, and Roo Rogers. "What's Mine Is Yours: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2010. Print.
- Lagorio, Christine. . Inc.com. 2010-07-19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8).
- .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09-04-21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1).
- Geron, Tomio. . WSJ Blogs. 2009-06-10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6).
- Schonfeld, Erik. . TechCrunch. 2008-08-11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4).
- Spors, Kelly. . Wall Street Journal. 2008-08-11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8).
- Peng, Tina. . CNN Money. 2010-03-24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7).
- Malik, Om. . GigaOm. 2011-02-22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2).
- Lagorio, Christine. . Inc. 2010-07-19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8).
- Rao, Leena. . TechCrunch. 2009-03-04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4).
- . Details. 2012-09-01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7).
- Wauters, Robin. . TechCrunch. 2010-06-21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4).
- Wortham, Jenna. . NY Times Bits Blogs. 2010-11-10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2).
- Wortham, Jenna. .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5-25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7).
- Malik, Om. . GigaOm. 2011-07-24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3).
- .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07-25 [201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3).
- Bradshaw, Tim. . Financial Times. 2011-05-31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9).
- Quinn, James. . The Telegraph. 2011-10-02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 Wauters, Robin. . TechCrunch. 2012-01-26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0).
- Wauters, Robin. . TechCrunch. 2011-10-17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 Ong, Josh. . The Next Web. 2012-11-02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0).
- Karnikowski, Nina. . Melbourne: The Age. 2012-11-02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9).
- Russell, Jon. . The Next Web. 2012-11-12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 . The Irish Times. 2013-09-13 [2013-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 . Wall Street Journal. 2014-04-23 [201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7).
- Baldwin, Roberto. July 16th 2014. Thenextweb. "Airbnb updates design and introduces controversial new Bélo log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Brody, Ben. July 17th 2014. CNN Money. "This is Airbnb's 'obscene' new log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Mathew, Troy. July 16th 2014. Survata. "Airbnb logo redesign survey: More people see hearts than naughty par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Airbnb Blog. Airbnb.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4).
- 美国爱彼迎计划在广州打造广府文化特色度假住宿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9年04月03日 中国新闻网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 .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 .
- Jason, Klampet. . skift.com. Skift. [2015-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Myers, Courtney Boyd. . The Next Web. 2011-05-25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0).
- . [2014-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3).
- Bly, Laura. . USA Today Travel. 2012-07-06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5).
- Couts, Andrew. . Digital Trends. 2012-11-04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Rogoway, Mike. . The Oregonian. 2014-03-14 [2014-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6).
- Graham, Paul. . [201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15日).
- Geron, Tomio.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02-14 [201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7).
- McHugh, Molly. . Digital Trends. 2011-06-06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1).
- . [201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6月20日).
- Rusli, Evelyn. .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7-07 [201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8日).
- Tsotsis, Alexa. . TechCrunch. 2011-06-05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6).
- Caulfield, Brian. . Forbes. 2010-12-06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0).
- Shingler, Benjamin. . Globe and Mail (Toronto). 2013-05-26 [2014-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6).
- Levy, Ari. . Bloomberg. 2011-07-18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0).
- Coldwell, Will. . The Guardian. 2014-07-08 [2014-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7).
- Marsh, Julia. . The Guardian. 2014-06-18 [2014-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5).
- Grout, Vanessa. . Forbes. 2013-11-13 [201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Baker, Vicky. . London: The Guardian. 2010-07-23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3).
- Hoge, Patrick. . San Francisco Business Times. 2012-11-09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 Geron, Tomio. . Forbes. 2012-11-09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30).
- Lawler, Ryan. . TechCrunch. 2012-11-09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6).
- Smith, Gerry. . Huffington Post. 2012-11-07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Pepitone, Julianne. . CNN Money. 2012-11-07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 Van Grove, Jennifer. . Venture Beat. 2012-11-07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3).
- . www.cna.com.tw. [202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中文(台湾)).
- 张雅钧. . 台湾英文新闻. 2022-03-01 [202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 蔡佳敏. . www.cna.com.tw. 2022-03-05 [202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中文(台湾)).
- JESSICA CHERNER和CHARA YU. . Vogue Taiwan. 2022-03-14 [202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中文(台湾)).
- . [2018-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
- . [2018-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 . [2018-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 Rosoff, Matt. . Business Insider. 2011-05-31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8).
- Matlin, Chadwick. . CNN Money. 2011-06-07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 . [2018-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