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PG-66
AN/APG-66雷达是一种脉冲多普勒雷达,由美國西屋公司研製,主要裝配於F-16A/B戰鬥機上,隨後的升級版本也安裝在許多不同類型的飛機上,包括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的C-550、美國海軍的P-3反潛機及美國空軍B-1轟炸機等,該雷達在剛問世時具有1980年代的先進水準,由於不斷改進,用該雷達系列裝備的F-16仍是美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
研發國家 | 美國 |
---|---|
类型 | 脉冲多普勒雷达 |
波段 | C波段/X波段(6.2-10.9GHz) |
PRF | 10-15MHz |
探测距离 | 150 公里, 93.36 英里(最大) |
方位角 | ±10°/±30°/±60° |
俯仰角 | ±60° |
功率 | 交流 400Hz、115V 、3.58kVA |
性能特徵
該雷達設計師充分吸取了AWG-9雷達研製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設計時在“壽命-週期-成本”之間作了最佳折衷,即在不斷提高雷達性能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成本,全機採用組件化設計,體積小、重量輕、可靠性高、維護方便。主要的空戰模式是俯視。在這種模式下,AN/APG-66可以在34.5海裡(55.6公里)的範圍內探測到一架戰鬥機大小的飛機。空戰有四種模式可供選擇。在纏鬥模式下,雷達掃描20x20度,在大G機動中,它會以40x10度的掃描模式。
雷達系統主要由以下可更換單元組成:
除此之外,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4EJ在進行性能提升時也換裝了APG-66雷達,紐西蘭皇家空軍的A-4攻擊機也裝備了該款雷達。
規格
- 頻率:6.2 至 10.9 GHz
- 搜索錐:120度×120度
- 方位角覆蓋範圍:±10度/±30度/±60度
- 重量:98 至 135 公斤,具體取決於配置
- 體積:0.08 m³ 至 0.102 m³ 取決於配置
- 冷卻方式:強制風冷,風量每分鐘5.13公斤
- 峰值功率:20千瓦(kW)
- 工作方式:APG-66(V)
- 空對空:上視搜索跟蹤,下視搜索跟蹤,空中纏鬥中的自動目標截獲,上視與下視的自動選擇
- 空對地:實波束地圖測繪,放大波束地圖測繪(4:1),多普勒波束銳化,信標,空對地測距
- 空對海:海面搜索(海情1,海情2),對海面動目標檢測
- APG-66(V)2 :邊掃描邊跟蹤(跟踪目標10個,搜索範圍正負60度/正負25度),多目標跟蹤時的戰情提示,高精度跟蹤,對慢速地面小目標的移動目標指示(GMTI(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地面移動目標指示),多普勒波束銳化(作用距離80海裡),對地面、海面和沙漠上的固定目標或移動目標跟踪,對地圖測繪中的空對地導彈(ASM(Air-to-Surfact Missile)提供戰情提示
生產次型
- APG-66 – 安裝於早期批次的F-16A/B上。
- APG-66(V) – 用於部分美國海軍P-3獵戶座海上巡邏機,作為反毒品更新 (CDU) 的一部分,用於支持美國海岸防衛隊的反毒品 (CN) 監視和攔截行動[1]。
- APG-66(T47) – 安裝在賽斯納OT-47B中。
- APG-66(V)2 – 為升級F-16A/B Block 15所研發的雷達,新的信號處理器,更高的輸出功率,擁有更高的可靠性,在雜波/干擾環境中的範圍增加到83公里。
- APG-66(V)3 – 與APG-66(V)2幾乎相同,但具有CW連續波照明能力,出口到台灣,裝備於中華民國空軍的F-16 Block 20[2]。
- APG-66(V)X – APG-66(V)2/3雷達的升級版,具有更遠的探測範圍。
- APG-66H – 安裝在BAE的鷹式輕型戰鬥教練機上,不過由於天線較小,搜索能力略有降低。
- APG-66J – 為日本F-4EJ幽靈式戰鬥機升級計劃所配置。
- APG-66NT – 安裝在美國海軍的T-39N教練機上。
- APG-66NZ – 安裝在紐西蘭皇家空軍的A-4天鷹式攻擊機。
- APG-66SR – 諾斯洛普·格魯曼為多用途電子掃描陣列Multi-rol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 (MESA)計畫開發的版本,未生產。
- APG-66SS – 資料不明。
- APG-66NZ – 多目標跟踪暨同時掃描功能改版,具有四種空戰纏鬥模式及狀態意識感知模式(Situational awareness mode)。
- APQ-164 – 專為美國空軍的B-1槍騎兵戰略轟炸機設計,帶有被動電子掃描陣列。
參考文獻
- NAVAIR 01-75PAC-1.1, NFO/AIRCREW NATOPS FLIGHT MANUAL NAVY MODEL P-3A/B/C AIRCRAFT
- . [2022-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