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美國國家棒球名人堂票選

2009年美國國家棒球名人堂票選遵循2001年及2007年微調的票選規則。全美棒球記者協會進行年度票選,最後選出瑞奇·韓德森吉姆·賴斯兩人。

2009年美國國家棒球名人堂票選
 棒球名人堂 
新入選者3人
透過全美棒球記者協會票選2人
透過資深選手委員會推薦1人
總入選人數289人
入選日期2009年7月26日
棒球名人堂票選
2009年美國國家棒球名人堂入選者
入選名人堂的三位選手(左至右):瑞奇·韓德森吉姆·賴斯喬·高登

根據2007年的微調規則,資深選手委員會將1943年至1987年間效力於大聯盟的選手進行名人堂資格票選,不過最後沒有選出任何入選者。至於1943年以前效力於大聯盟的選手則進行分開票選,資深選手委員會再次進行會議,並成功選出喬·高登。這是資深選手委員會自2001年來,第一次成功選出名人堂入選者。大聯盟在2009年7月26日舉辦入選典禮。

全美棒球記者協會票選結果

全美棒球記者協會只從1989年以後效力於大聯盟的選手中進行評選,但效力年限只到2003年為止。

每個球員需要獲得至少75%的選票方能入選。本屆票選包含23名球員;總共有539張選票,最終總計投出2902人次,入選名人堂門檻為403票,平均每張選票圈選了5.38人。未達5%得票率的候選人,將被剔除名人堂票選資格。

首次進行票選的球員將以劍標(†)顯示。獲得至少75%以上同意票的入選人以粗體字表示;在未來票選中才入選的候選人以斜體字表示。

湯米·約翰吉姆·賴斯都是第十五次進行票選,同時也是最後一次。賴斯成為1975年來首位在最後一年票選成功躋身名人堂行列的球員。


新入選的球員包含22名全明星球員,這22人合計共入選58次明星賽。不過有其中12人沒有在名單上。

以下球員首次具有票選資格,但並未在名單上:史蒂夫·艾弗瑞傑森·貝雷麥克·波迪克約翰·柏基特歐瑪·達爾喬·吉拉迪馬克·格斯里喬伊·漢米爾頓崔恩尼達德·胡巴德陶德·杭德利布萊恩·杭特費利克斯·荷西查德·克魯特葛萊梅·洛伊德基斯·洛克哈特艾爾比·羅培茲帕特·馬霍姆斯艾爾·馬丁奧蘭多·莫席德查爾斯·納吉丹尼·奈格爾特洛伊·歐萊瑞蘭斯·佩恩特汀恩·帕爾默克雷格·帕凱特湯姆·普林斯傑夫·雷波萊特瑞克·里德瑞奇·羅德里奎茲泰瑞·尚波特路易斯·索荷戴夫·韋瑞斯麥克·沃貝克麥克·威廉斯凱文·楊恩

資深棒球委員會

1943年後的選手票選

資深棒球委員會在前3次的票選都沒有選出任何入選者,於是他們改組成6人小組,這6位棒球記者一共選出21人。這個票選只有獲得名人堂資格的相關人士才有資格投票,總共64票,候選人需獲得75%的票數(48票)才能入選名人堂。最後沒有候選人突破入選門檻。

票選結果:

候選人 得票數 百分比
羅恩·桑托3960.9%
吉姆·卡特3859.4%
湯尼·奧利瓦3351.6%
吉爾·霍吉斯2843.8%
喬·托瑞1929.7%
毛利·威爾斯1523.4%
路易斯·提安特1320.3%
瓦達·賓森1218.8%
艾爾·奧利佛914.1%
迪克·艾倫710.9%

1943年前的選手票選

這是資深選手委員會首次從1943年以前於大聯盟出賽的選手中進行額外票選,此後該票選每五年進行一次。[1]此票選共有12票,候選人必須獲得75%得票率(9票)才能入選名人堂。最後喬·高登成功入選名人堂。

票選結果:[2]

候選人 得票數 百分比
喬·高登1083.3%
艾利·雷諾斯866.7%
韋斯·費瑞爾650.0%
米奇·韋諾恩541.7%
迪肯·懷特541.7%
巴基·瓦特斯433.3%
薛利·馬基325.0%
比爾·達倫<3<25.0%
卡爾·梅斯<3<25.0%
佛恩·史蒂芬斯<3<25.0%

J·G·泰勒·史賓克獎

棒球記者尼克·彼得斯(1939年–2015年)獲選該屆的J·G·泰勒·史賓克獎。[3]

福特·C·弗里克獎

藍鳥及洋基隊播報員湯尼·庫貝克(1935年–)獲選該屆的福特·C·弗里克獎。[4]

參考

  1. . Chicago Tribune. April 27, 2007.
  2. (新闻稿). National Baseba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 December 8,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11, 2008). (apparently a copy of the original accessed 2008-12-10)
  3. Lankhof, Bill. . Toronto Sun. July 20, 2008 [2008-07-30].
  4. (新闻稿). National Baseba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 October 6,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8, 200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