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船
天龙号太空船()是一个由SpaceX公司开发的宇宙飞船,是第一款由私人企业开发并发射进入近地轨道并返回地球的宇宙飞船[4],是首款为国际空间站进行货运补给的私人航天企业宇宙飞船。[5]龙飞船由SpaceX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7]
![]() 2017年6月CRS-11任务期间逐渐接近国际太空站的龙飞船 | |||
制造 | SpaceX | ||
---|---|---|---|
国家 | ![]() | ||
营运 | SpaceX | ||
应用 | 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 | ||
技术指标 | |||
净重 | 4,200(9,300英磅)[1] | ||
载荷能力 | 到达国际空间站 3,310(7,300英磅),可以全部加压,全部非加压或两者之间。 返回载荷 3,310(7,300英磅),对于废弃物可以全不加压;或需返回地面时,加压下最大 2,500(5,500英磅) 的负载。[2] | ||
乘员 | 0 | ||
体积 | 10立方(350立方英尺) 加压容量[3] 14立方(490立方英尺) 无加压容量[3] 34立方(1,200立方英尺) 无加压容量(包括延长部分)[3] | ||
大小 | |||
长度 | 6.1(20英尺)[1] | ||
直径 | 3.7(12英尺)[1] | ||
建造 | |||
状态 | 已退役 | ||
已建造 | 14 | ||
已发射 | 23 | ||
失联 | 1 | ||
首次发射 | 2010年12月8日(发射到第一轨道飞行)[4] 2012年5月22日(首次发射货物递送飞往国际空间站)[5] | ||
末次发射 | 2020年3月7日 | ||
相关飞行器 | |||
衍生产品 |
| ||
龙飞船反作用控制系统 | |||
燃料 | 四氧化二氮 / 一甲基肼[6] | ||
|
第一代龙飞船最后一次于2020年3月7日发射,成功完成SpaceX CRS-20任务,向国际空间站补充物资。这次任务也是SpaceX在第一期商业补给服务合同(CRS)中完成的最后一次发射。自第二期商业补给服务合同(CRS-2)起,SpaceX改以龙飞船2号的载货型向国际空间站补充物资[8]。
龙飞船2号的首次国际空间站补充物资任务(CRS-21)已于2020年12月顺利完成。
历史
天龙号太空船是SpaceX于2006年3月3日提交给NASA商业轨道运输服务方案的一部分。SpaceX的团队在COTS方案中包括一系列的公司,如MD Robotics,建造移动维修系统的加拿大公司。
2006年8月16日,NASA宣布SpaceX被选定与Kistler Aerospace共同发展国际空间站货物服务。该计划要求SpaceX的天龙号太空船于2008年至2010年之间进行试飞。SpaceX可能获得高达2.78亿美元,但必须符合NASA的里程碑进度。Kistler因未能履行其与NASA的义务,合同于2007年被终止。[9][10][11]于是,NASA决定重新授予其合同后的竞争。[12]2008年2月19日,NASA宣布已选择轨道科学公司(天鹅座宇宙飞船)作为合作伙件。[13]
NASA于2008年12月23日交付其货物服务合同SpaceX。合同要求最低通过12航班运送20,000公斤以上的货物到国际空间站。同时,合同可因应各选项,由16亿美元增加至最高31亿美元。[14]
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11月15日19时27分,龙飞船的载人改型(龙飞船2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本次任务目标是将4名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参与这次代号“Crew-1”航天任务的四名宇航员分别是美国航天局宇航员迈克尔·霍普金斯、维克多·格洛弗、香农·沃克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宇航员野口聪一。这是龙飞船首次执行常规商业载人航天任务[15]。
设计
天龙号太空船的外形是一个传统的钝锥形弹道胶囊设计,高6.1米,直径3.7米,加压舱段容积11立方米,非加压舱段容积为14立方米。起飞载重为6吨,返回载重为3吨,顶部设计有1.27米的正方形对接口,为俄国对接口的三倍面积,舱内的大型实验设备得以通过更大的对接口。天龙号太空船装载了18个Draco姿态调整推进器,在两个推进器失效后仍能正常飞行。[16]
天龙号太空船由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17]并使用国际空间站的太空站遥控系统来抓取天龙号太空船进行对接,这个方法避免了复杂的机载对接系统,如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系统(APAS-89)及低冲击对接系统(LIDS)。
发射记录
第一代龙飞船
任务名称 | 发射日期 (UTC) | 备注 | 结果 |
---|---|---|---|
SpX-C1 | 2010年12月8日[18] | 龙飞船第一次发射,猎鹰9号的第二次发射 | 成功[4] |
SpX-C2+ | 2012年5月22日[5] | 龙飞船第一次全功能发射, 第一次大气层外返回任务, 第一次向国际空间站的补给任务 | 成功[19] |
SpaceX CRS-1 | 2012年10月8日[20][21][22] | 成功[23] | |
SpaceX CRS-2 | 2013年3月1日[24][25] | 最后一次使用猎鹰9号1.0版的发射 | 成功[24] |
SpaceX CRS-3 | 2014年4月18日[26][27] | 成功[28] | |
SpaceX CRS-4 | 2014年9月21日[29] | 成功 [30] | |
SpaceX CRS-5 | 2015年1月10日[29] | 成功 | |
SpaceX CRS-6 | 2015年4月14日 | 成功 | |
Dragon 2 Pad Abort Test | 2015年5月6日 | 龙飞船载人型逃逸测试 | 成功[31] |
SpaceX CRS-7 | 2015年6月28日[32] | 升空到Max Q(最大动压)不久后发生爆炸[33] | 失败 |
SpaceX CRS-8 | 2016年4月9日[34] | 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猎鹰9号运载火箭完成世界上首次海上回收 | 成功[34] |
SpaceX CRS-9 | 2016年7月18日[35] | 成功将NASA对接系统(IDA-2)送至空间站。IDA-2将用于改造ISS对接口,以便商业载人飞船对接。 | 成功 |
SpaceX CRS-10 | 2017年2月19日 | 原计划2月18日发射,因二级TVC异常取消原计划。首次成功实现一级陆上回收。 | 成功 |
SpaceX CRS-11 | 2017年6月3日 | 首次成功重用修复的(并非回收的)龙飞船(来自CRS-4)。一级成功陆上回收。 | 成功 |
SpaceX CRS-12 | 2017年8月14日 | 首次使用 Block 4 版的 Falcon 9 火箭。最后一次使用新造的龙飞船(以后全部重用)。 | 成功 |
SpaceX CRS-13 | 2017年12月15日 | 2018年1月13日成功载货溅落。首次成功重用回收的龙飞船(来自CRS-11)。 | 成功 |
SpaceX CRS-14 | 2018年4月2日 | 成功 | |
SpaceX CRS-15 | 2018年6月29日 | 成功 | |
SpaceX CRS-16 | 2018年12月5日 | 成功 | |
SpaceX CRS-17 | 2019年5月4日 | 成功 | |
SpaceX CRS-18 | 2019年7月24日 | 成功 | |
SpaceX CRS-19 | 2019年12月5日 | 成功 | |
SpaceX CRS-20 | 2020年3月7日[36] | 第九次重用,第三个成功重复发射三次的船舱。这是初代龙飞船最后一次发射,以后的任务改由龙飞船2号进行。[8] | 成功 |
参考资料
- (PDF). [2010-12-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20).
- (PDF).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1-22).
- (PDF). Hawthorne, California: SpaceX. 2009-09-08 [2010-10-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1-04).
- Bates, Daniel. . Daily Mail. London. 2010-12-09 [2010-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1).
- . Space.com. 2012-05-22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3).
- (PDF).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ebruary 2012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6-19).
- 杨婷. . 新华网. 2014-05-30 [2016-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0).
- . spacenews.com. 7 March 2020 [10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March 2020).
- . Spaceflight Now. 2006-08-18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8).
- . SpaceRef. 2006-08-18.
- Alan Boyle. . MSNBC. 2006-08-18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8).
- .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8).
- .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8).
- . SpaceX. 2008-12-23 [2009-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1).
- . 新华社. 2020-11-16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中文).
- . SpaceX. 2007-12-10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3).
- Jones Name, Thomas D., , Popular Mechanics, 2006-12, 183 (12): 31, ISSN 0032-4558
- . NASA. 2010-12-09 [2012-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5).
- . BBC. 2012-05-31 [2016-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3).
- . Spaceflight Now. 2012-08-31 [2012-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1).
- . Spaceflight Now. 2012-09-07 [2012-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9).
- . LiveScience. 2012-09-25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0).
- . BBC. 2012-10-28 [201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 . Space.com. 2013-03-01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9).
- . Spaceflight Now. [2012-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1).
- . NASASpaceflight.com. 2014-04-04 [2014-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31).
- . new.livestream.com.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 . SpaceVids.tv. 2014-04-18 [2014-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3).
- . spaceflightnow.com. [201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1).
- .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7).
- Clark, Stephen. . Spaceflight Now. 2015-05-06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6).
- . spaceflightnow.com. [2015-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4).
- . 中央通信社. 2015-06-28 [2015-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9).
- 刘寰. . 新华网. 2016-04-09 [2016-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4).
- . SpaceflightNow.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4).
- . [2020-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