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龍屬

龍王龍屬學名Dracorex)是厚頭龍科下的一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北美洲模式種霍格華茲龍王龍D. hogwartsia),學名意思是「霍格華茲王」。正模標本(編號2004.17.1)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及4節頸椎,即第一節、第三節、第九節及第八節頸椎。這些化石都是從美國的南達科他州海爾河組發現的,由三個來自美國艾奥瓦州蘇城的業餘古生物學家所發現。這個頭顱骨後來於2004年捐贈與印第安那兒童博物館研究,並由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等人於2006年命名的[1]。龍王龍標本較少,其分佈範圍和霸王龍三角龍重合。

龙王龙属
化石时期: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科: 厚头龙科 Pachycephalosauridae
族: 厚头龙族 Pachycephalosaurini
属: 龙王龙属 Dracorex
Bakker et al., 2006
模式種
霍格華茲龍王龍
Dracorex hogwartsia

Bakker et al., 2006

龍王龍是草食性動物,頭顱骨上具有尖角及腫塊,有長的口鼻部。龍王龍有發展完好的上顳孔(Supratemporal fenestrae)及厚的扁平頭顱骨,而非厚頭龍科的圓顱頂。此外,牠亦有大量的皮內成骨,形成大量的結節、小角及尖刺等,以不規則的形式排列。除了上述之外,龍王龍很像冥河龍。龍王龍可能是冥河龍腫頭龍的幼年體或者雌性個體。

特徵

龍王龍的骨架模型,位於印第安那兒童博物館
正模標本的頭顱骨

在厚頭龍科中,生存於亞洲的物種包含了一些平頭恐龍,如平頭龍飾頭龍巖寺皖南龍。但是在發現龍王龍之前,北美洲的半平頭物種只有劍角龍,而其化石更只有幼體。

除了結節、扁平頭顱骨以外,龍王龍最顯著的特徵是一對大、沒有閉合的上顳孔。上顳孔的長度與寬度都比平頭龍及飾頭龍的上顳孔為大。只有皖南龍的頭顱骨碎片,有比龍王龍更大的上顳孔。原始主龍類也具有這種巨大的上顳孔,而厚頭龍下目多失去這種特徵。

如果大型上顳孔是較原始的形態,那龍王龍的顳部是較其他厚頭龍下目為原始。但是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Sullivan)證實了最古老的厚頭龍類是圓顱頂的,而扁平顱頂的形態是在後期出現的。蘇利文提出圓顱頂才是厚頭龍下目的原始特徵,並且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演化出非圓顱頂或平顱頂的特徵,以及上顳孔的重新出現。另外,劍角龍曾被認為是圓顱頂及扁平顱頂之間的過渡物種,可見在一些物種中出現了特徵的重新出現,包括扁平顱頂及張開的上顳孔等。

龍王龍的標本很有可能是年輕的成年體。但是,根據中間頸椎的骨化程度,牠可能已經接近成熟。牠約有3米長。

分類爭議

厚頭龍類的顱骨比較圖。成年厚頭龍(上排)、幼年厚頭龍(二排)、冥河龍(三排)、龍王龍(下排)

龍王龍可能是個顱頂與頭角發展未完全的冥河龍厚頭龍,或者是冥河龍或厚頭龍的未成年或雌性個體。在2007年度的古脊椎動物學會會議中,蒙大拿州立大學傑克·霍納(Jack Horner)提出新理論,指出龍王龍與冥河龍厚頭龍的幼年個體[2]蒙大拿州立大學傑克·霍納(Jack Horner)等人研究了龍王龍唯一標本的顱骨,發現該化石可能是冥河龍的幼年個體。此外,他還指出冥河龍與龍王龍兩者有可能都是厚頭龍的幼年個體。在2009年,傑克·霍納與M.B. Goodwin發表正式研究,比較這三個物種的顱頂形狀、尖刺與骨瘤的分佈,認為這些頭顱骨差異可能跟年齡、性別有關[3]。傑克·霍納等人表示,冥河龍、龍王龍的標本都是幼年個體,而厚頭龍的標本則都是成年個體。另外,這三個屬生存於相同時期的相同地區,使這些科學家更推測牠們是同一物種的不同成長階段,而在成長過程中,尖刺、骨瘤停止成長、顱頂增厚,形成厚頭龍的顱頂形狀[4]。在2010年,尼克·朗里奇(Nick Longrich)等人也提出類似的研究結果,他們認為顱頂平坦的厚頭龍類,其實是圓顱頂的厚頭龍類的幼年個體,平頭龍飾頭龍其實都是其他屬的幼年個體[5]

命名

龍王龍的骨架模型,位於印第安那兒童博物館

龍王龍的模式種名為霍格華茲龍王龍D. hogwartsia),其命名是由年幼的印第安那兒童博物館參觀者所啟發,並紀念J·K·羅琳所著《哈利·波特》中的霍格華茲魔法與巫術學院[6]

大眾文化

龍王龍曾出現在科幻影集《遠古入侵》中,一隻白堊紀的龍王龍穿梭時空,來到中世紀英格蘭,一位騎士以為牠是西方傳說中的龍,並企圖殺死牠[7]

參考

  1. Bakker, R. T., Sullivan, R. M., Porter, V., Larson, P. and Saulsbury, S.J. (2006). "Dracorex hogwartsia, n. gen., n. sp., a spiked, flat-headed pachycephal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Hell Creek Formation of South Dakota." in Lucas, S. G. and Sullivan, R. M., eds., Late Cretaceous vertebrates from the Western Interior.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35, pp. 331–345. (PDF). [2007-11-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28).
  2. Erik Stokstad,"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MEETING:Did Horny Young Dinosaurs Cause Illusion of Separate Species?", Science Vol. 18, 23 Nov. 2007, p. 1236;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18/5854/123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Sanders, Robert.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30 October 2009 [25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3).
  4. Horner J.R. and Goodwin, M.B. (2009). "Extreme cranial ontogeny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Dinosaur Pachycephalosaurus." PLoS ONE, 4(10): e7626. Online full tex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Longrich, N.R., Sankey, J. and Tanke, D. (2010). "Texacephale langstoni, a new genus of pachycephalosaurid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upper Campanian Aguja Formation, southern Texas, USA." Cretaceous Research, . doi:10.1016/j.cretres.2009.12.002
  6. . The 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 30 October 2009 [16 Ma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5).
  7. "Primeval is on TV this wee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V Guide.co.uk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