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鼠曲草(学名:Pseudognaphalium affine)是菊科鼠曲草属的一种植物[1],又名清明草、佛耳草、母子草、厝角草、鼠曲草、黄花曲草、米曲、鼠曲、鼠耳、黄蒿、黄花艾、毛耳朵、无心草、水蚁草、金钱草、Putton(泰雅)、Zyakarukaru(排湾)等。
鼠曲草![]()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菊目 Asterales |
科: | 菊科 Asteraceae |
属: | 鼠曲草属 Pseudognaphalium |
种: | 鼠曲草 P. affine |
二名法 | |
Pseudognaphalium affine (D. Don) Anderb. | |
异名 | |
|
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10~15公分。茎直立,密生白色绵毛。叶互生,倒披针形或匙形,长2~7公分,基部下延,两面有灰白色绵毛。头状花序密集生于枝端,总苞片三层,金黄色,小花黄,外围雌花。中央两性花,瘦果冠毛,黄白色。
茎
茎干密生白毛,茎高 15~40 公分,常呈放射状匍伏地面生长,中心有直立株,常在基部分枝。
叶
叶互生,肉质,无柄,下部叶比上部叶小;叶片长 2~6 公分,宽 0.5~1 公分,匙形或倒披针形,先端圆形,叶基狭窄,叶缘全缘,两面及茎密被白色绵毛。
花
头状花序呈繖房状排列,顶生;总苞长约 0.3 公分,宽约 0.35 公分,呈球状钟形;总苞片 3 轮,鲜黄色,外层总苞片阔卵圆形,内层总苞片长椭圆形,先端钝;单性花花冠长 0.15~0.2 公分;两性花长约 0.2 公分。花期三至八月。
果实
果实为瘦果,长约 0.05 公分,长椭圆形,扁平,具乳突;冠毛长 0.2~0.25 公分,纤细,淡黄色。
特性
越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白色绵毛。可以高到 40 公分,适应很强。
像扁汤匙的叶子两面都有细毛,互生的叶子绿中带点白。头状花多数,具短梗或无梗,密集,径约 1~1.5 公分,排列成繖房状,总苞片鲜黄色,总苞 2~3 排,不具舌状花;管状花在周围者雌性,中央者两性。整年都可以开花,鲜黄色的小花束很显眼,是由许多管状花集合起来的。长椭圆形的小瘦果扁平,带有白色的冠毛,数量很多,风一吹起,就能随风四处飘散,寻找合适的地点繁殖。
分布
本物种分布于朝鲜、中南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台湾、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华南、西北、华东、华中、华北、西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3,75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低海拔干地和湿润草地上。
台湾地区多生长在中低海拔山区至平地、田野、荒地、路旁 (于海滨至海拔 2,700 公尺以下开阔地区)
食用
食用方法:
将鼠曲草嫩茎叶及幼苗洗净,以沸水烫熟,再沾各种调味料即可食用。 也可用来做草仔粿;将鼠曲草嫩茎叶及幼苗,洗净后捣碎,加入糯米浆团中,可制成清香可口的草仔粿。(鼠曲草的嫩叶是清明节时制作糕点的原料之一故又称清明草。)
功效:
止咳平喘、袪风利湿、降血压、润肠通便、提高视力、凉血解毒、消炎杀菌、美容养颜。
食用禁忌:
忌不洁食用
1.鼠曲草多生长在田野乡间,其根部在从地下吸收水份和营养物质时,常常会把土壤中的重金属有害物质吸入植株内。
2.鼠曲草的生长环境较差,例如生长在有或被污染过的河流和工厂附近,若是食用此生长环境的鼠曲草会导致人体出现腹泻、腹痛等食物中毒的现象。
忌和高纤维食物同食
因鼠曲草本身就是高纤维食物,若是再搭配其他高纤维食物大量同吃, 则会增加消化难度,进而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鼠曲草吃后要避免和高纤维食物同时食用。
- 什么人不能吃
过敏者、腹泻者、肠胃疾病者、低血压禁食
参考文献
- .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Kew Science. [2019-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