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光
黄道光(英语:)是指在夜空中靠近太阳的地方,沿着黄道或黄道带泛出略呈三角形的白色微光。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最适合观察黄道光的时段是春季的暮光完全消失之后的西方天空,或是秋季曙光出现之前的东方天空。因为黄道光非常黯淡,月光或光污染很容易盖住黄道光。黄道光的强度会随着远离太阳而减弱,但在非常黑暗的夜晚也能观察到黄道光笼罩着整个黄道。事实上黄道光是散逸在整个天空的,在晴朗无月的夜晚大约能够占到夜天光总亮度的60%。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上可以看见一团微弱但比周围稍亮一点的椭圆形的光晕,这就是所谓的对日照。
黄道光是被散布在太阳系内的尘埃粒子反射的太阳光,因此其光谱与太阳光是相近的。太阳系内的这些尘埃粒子称为行星际尘云,以太阳为中心呈现透镜的形状,一直扩散到地球公转轨道以外的空间。因为大部分行星际灰尘都位于黄道面上,所以看见的黄道光就沿着黄道散发出来。形成黄道光所需要的物质总量非常少,如果这些尘埃粒子的直径都是1mm、反照率(反射光线的能力)和月球相当,那么每隔8公里需要一颗尘粒。对日照则是由在地球上看来正好对背着太阳方向的尘埃粒子造成的,能看见的发出微光的范围大约是满月大小。
坡印亭-罗伯逊效应会造成尘粒缓慢的以螺旋的路径进入太阳,因此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新尘粒来补充黄道中的云气。来自彗星尘埃尾和小行星碰撞产生的尘埃粒子是补充形成黄道光和对日照的颗粒最主要的来源。这几年,来自不同太空船的观测显示,确实有一些带状分布的尘埃粒子是与一些特定的小行星族和彗尾有所关联。
历史
在以前,黄道光被认为只是太阳的大气层。依据1728年的通用百科词典:
- "黄道光中一无所有,只是太阳大气中难以捉摸的罕见流体,不是被自己照亮,就是太阳这个球体本身发出的光辉;但在它的赤道上有较大的数量,并且比其它地方更为广泛。"
最早开始研究黄道光现象的是天文学家乔凡尼·卡西尼于1683年的描述,而尼古拉·法蒂奥·丢勒在1684年做出了解释。但Joshua Childrey在1661年就已经正确的认知黄道光是太阳系中的尘埃粒子散射阳光产生的光辉。
参考资料
- Petr Horálek. . Petr Horálek Photography. 2016-05-13 (英语).
- Terri Gross interviews Brian May, "National Public Radio show Fresh Ai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参考数据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黄道光 |
- Reach, W. T. . Diffuse Infrared Radiation and the IRTS. 1997, 124: 33 [2020-07-14]. ISSN 1050-33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