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基·弗依
麦肯基·克莉絲汀·弗依(英語:,2000年11月10日—),美国模特兒、演员。知名電影角色為《暮光之城:破曉》芮妮絲蜜·庫倫和《星際效應》年幼的墨菲(Murphy),飾演芮妮絲蜜·庫倫讓她獲得青年藝術家獎提名[1][2]。
麦肯基·弗依 Mackenzie Foy | |||||||||||
---|---|---|---|---|---|---|---|---|---|---|---|
弗依出席2015年第68屆坎城影展 | |||||||||||
女演员 | |||||||||||
本名 | Mackenzie Christine Foy | ||||||||||
昵称 | Kenzie、Kenz | ||||||||||
国籍 | 美國 | ||||||||||
出生 |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 2000年11月10日||||||||||
职业 | 模特兒、演員 | ||||||||||
父母 | 史帝芬·弗依(Steven Foy) 凱莉·弗依(Karrie Foy) | ||||||||||
代表作品 | 《暮光之城:破曉》 《星際效應》 《胡桃夾子與奇幻四國》 | ||||||||||
活跃年代 | 2009年-至今 | ||||||||||
网站 | mackenziefoy | ||||||||||
|
中国大陸 | |
---|---|
臺灣 | |
港澳 |
演艺经历
弗依开始当平面广告模特是在2004年,她为加內特山(Garnet Hill)、拉夫·勞倫馬球和盖尔斯拍摄广告[3][5][6]。也為華特迪士尼公司、美泰兒和蓋璞代言[7]。
弗依的演藝生涯始於9歲,她客串《愛你到死》、《超時空感應》和《檀島警騎2.0》等影集。2010年,她出演電影《暮光之城:破曉》飾演芮妮絲蜜·庫倫,該片改編自史蒂芬妮·梅爾同名小說《暮光之城:破曉》——暮光之城系列第四本同時也是最後一本小說。
2012年2月,弗依出演溫子仁執導的驚悚電影《厲陰宅》[8],該片在2月21日於北卡羅萊納州開拍,並於2013年7月上映[9]。同年2月弗依同時出演影集《恐懼時刻》飾演娜塔莉(Natalie)[10]。 2012年10月10日,弗依出演電影《祝你一切都好》,該片改編自大衛·鮑爾達奇的小說[11]。同年11月17日,弗依再次於《恐懼時刻》演出[12]。
弗依參與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星際效應》演出,電影描述一群探險家為了全人類的生存而冒險通過蟲洞的故事。她飾演年幼的墨菲,成年的莫菲由潔西卡·崔絲坦飾演[13],老年莫菲由艾倫·鮑絲汀演出。
2018年,霍兒出演迪士尼電影《胡桃夾子與奇幻四國》飾演女主角嘉拉·史達邦。
作品
電影
年份 | 作品 | 角色 | 備註 |
---|---|---|---|
2011 | 暮光之城:破曉(上) | 芮妮絲蜜·庫倫 | |
2012 | 暮光之城:破曉(下) | 芮妮絲蜜·庫倫 | |
2013 | 厲陰宅 | Cindy Perron | |
2013 | 熊熊遇見小小鼠 | Celestine | 聲演 |
2013 | 祝你一切都好 | Lou Cardinal | |
2014 | 星際效應 | 年幼的墨菲 | |
2014 | 黑眼狗 | Daisy | |
2014 | 棚車小孩 | Violet | 聲演 |
2015 | 小王子 | The Little Girl | 聲演 |
2018 | 胡桃鉗與奇幻四國 | Clara[14] | 主演 |
2020 | 黑神駒 | Jo Green | |
獲獎和提名
年份 | 獎項 | 類別 | 作品 | 結果 |
---|---|---|---|---|
2012 | 金酸莓獎 | 最差搭檔[15] (與泰勒·洛特纳) |
暮光之城:破曉(下) | 獲獎 |
2013 | 金酸莓獎 | 最差搭檔[15] (與所有演員) |
暮光之城:破曉(下) | 獲獎 |
2013 | 青年藝術家獎 | 最佳劇情片表演——年輕女演員[2][16] | 暮光之城:破曉(下) | 提名 |
2014 | 華盛頓特區影評人協會 | 最佳突破演技[17] | 星際效應 | 提名 |
2014 | 聖路易斯影評人協會 | 最佳女配角 | 星際效應 | 提名 |
2014 |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新人獎[18] | 星際效應 | 提名 |
2015 | 土星獎 | 最佳年輕演員[19] | 星際效應 | 獲獎 |
2015 | 青少年票選獎 | 青少年票選獎電影票選獎 : 科幻/奇幻類女演員[20] | 星際效應 | 提名 |
参考資料
- . 2011-11-22 [201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3).
- . YoungArtistAwards.org. [2013-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 . 2012-06-15 [201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9).
- . usatoday.com. [2015-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 . 2012-07-13 [201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6).
- . 2012-06-13 [201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3).
- . 2011-01-27 [201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9).
- . Empire Online. 2012-02-06 [2012-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2012-02-06 [2012-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5).
- . 2012-02-03 [201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2012-10-10 [2012-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4).
- . 2012-11-12 [2012-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8).
- Itzkoff, Dave. .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0-22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4).
- Kroll, Justin. . Variety. 2016-07-27 [2017-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1).
- . Razzies.com. [201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7).
- . Al.com. 2013-05-05 [2013-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1).
- (PDF). The Washington DC Area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14-12-08 [2015-08-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3).
- Siede, Caroline. . The AV Club.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30).
- . Business Standard. 2015-06-27 [2015-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Longeretta, Emily. . Hollywood Life. 2015-06-09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