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苑寺
鹿苑寺(日语:/ Rokuonji),又名金阁(日语:/ kinkaku),是一座最早完成于1397年(应永四年)的日本佛寺,位于京都府京都市北区,是一座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其名称源自于日本室町时代著名的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之法名,又因为寺内内核建筑「舍利殿」的外墙全是以金箔装饰,所以又被称为「金阁」。
鹿苑寺 金阁 | |
---|---|
/ Rokuonji | |
![]() 衬托着红色秋枫的鹿苑寺主要建物,舍利殿
| |
基本 | |
位置 | 京都府京都市北区 |
坐标 | 35°2′22.34″N 135°43′42.43″E |
宗教 | 日本佛教 |
本尊 | 观世音菩萨 |
宗派 | 临济宗相国寺派 |
称号与地位 | 山号:北山 |
状态 | 文化财:寺院全境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重要文化财: - 绢本着色足利义满像 - 大书院障壁画 等 特别史迹/名胜: - 庭园 |
开基 | 足利义满 开山:梦窗疎石 |
开山时间 | 应永4年(1397年) |
地图 | |


事实上,为人所知的「金阁寺」这个名称并不准确地代表整个寺庙。寺方强调,「鹿苑寺」是整个庙寺的名称,而「金阁」是当中的一个殿堂。金阁本身也是一个简称,其真正名称是「舍利殿」(日语:/ sharidono)。[1]
鹿苑寺除了是知名的观光旅游景点之外,并于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财」的一部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建筑。
历史
鹿苑寺现址原为镰仓时代西园寺家所拥有的宅邸,为藤原公经(后改名西园寺公经)所建,曾经荣华一时,但在历经多代之后因为缺乏整理而倾圮。应永元年(1394年)足利义满以位于河内国的领地与西园寺家交换获得这块当时称为「北山第」的山庄,开始大兴土木整理改建。隔年他卸下征夷大将军职位让渡给其子足利义持并出家,只保留太政大臣的头衔督政,应永四年(1397年)他将北山第改名为「北山殿」,并且以主要内核建筑「舍利殿」作为自己修禅的场所。由于义满将舍利殿修筑得金碧辉煌,当时的人就已称其为「金阁殿」。义满死后,其子遵照他的遗愿,劝请梦窗国师开山,将北山殿由宅邸用途改为禅寺,并以义满的法号命名为鹿苑寺,山号则为「北山」。

在之后的应仁之乱中,鹿苑寺境内大部分的建筑物都遭到焚毁,只有主建物舍利殿得幸免,成为北山文化唯一的建筑遗址,因而被日本政府在战前就列为国宝。昭和25年(1950年),舍利殿因为一名21岁的见习僧人林承贤放火而完全烧毁(金阁寺放火事件),放在殿中供奉的经书、足利义満木像、观音菩萨像等也一同化为灰烬。日本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同名小说《金阁寺》与水上勉的《五番町夕雾楼》都是以此事件为背景题材着成。
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舍利殿是昭和30年(1955年)时依照原样重新修复建造的,昭和62年(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装饰皆全面换新,成为目前的状态。
建筑风格
金阁(舍利殿)是一座紧邻镜湖池畔的三层楼阁状建筑,一楼是延续了当初藤原时代样貌的「法水院」(属寝殿造风格,也就是平安时代的贵族建筑风),二楼是镰仓时期的「潮音洞」(一种武家造,意指武士建筑风格),三楼则为中国(唐朝)风格的「究竟顶」(属禅宗佛殿建筑)。寺顶有宝塔状的结构,顶端有只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
三种不同时代不同的风格,却能在一栋建筑物上调和完美,是金阁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除此之外,效仿自衣笠山的池泉回游式庭园里有许多风格别致的日式造景,让它成为室町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园。
院内其他名景
- 夕佳亭:是一间茶室用途的小型建物,以内部一根不规则形天然木做成的屋柱「南天床柱」出名。
- 龙门瀑
- 白蛇冢
- 陆舟之松:足利义满将军栽种的盆栽,形状犹如扬帆的船一般,树龄现在已有600年以上。
- 岩下水:传说是足利义满将军洗手用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