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本·帕特森

魯本·納撒尼爾·帕特森英語:1975年7月31日)是美國前職業籃球運動員,場上主要擔任小前鋒和得分後衛。他於1998年NBA选秀第31順位由洛杉磯湖人所選中,其後效力於西雅圖超音速波特蘭開拓者丹佛掘金密爾沃基雄鹿洛杉磯快船,職業生涯場均得到10.7分和4.2個籃板。帕特森在場上善於防守,在聲稱自己可以守住NBA巨星科比·布萊恩特後,他給自己起了個綽號“科比終結者”,而另一方面,他的職業生涯場內場外始終爭議不斷,也成了球隊的麻煩人物。

鲁本·帕特森
2006年11月效力于密尔沃基雄鹿时期的帕特森
個人資料
出生 (1975-07-31) 1975年7月31日
 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
國籍 美國
登錄身高6英尺5英寸(1.96)
登錄體重223英磅(101)
職業資料
高中约翰·海高级中学(俄亥俄州克利夫蘭)
大學
  • 獨立社區學院(1994年–1996年)
  • 辛辛那提大學(1996年–1998年)
NBA選秀1998年 / 輪次:2 / 總順位:31
洛杉磯湖人選中
職業生涯1998年–2009年
位置小前鋒 / 得分後衛
號碼21, 22, 23, 13
生涯歷史
1998雅典AEK
1999洛杉矶湖人
19992001西雅图超音速
20012006波特兰开拓者
2006丹佛掘金
2006–2007密尔沃基雄鹿
2007洛杉矶快船
2009尚维尔SC
生涯焦點與獎項
  • C-USA最佳阵容第二队(1998年)
NBA生涯數據
得分6,953(每場平均10.7分)
篮板2,697(每場平均4.2个)
助攻1,150(每場平均1.8次)
NBA.com上的資料
Basketball-Reference.com上的資料

職業生涯

加盟洛杉磯湖人之前,由於遇到了1998-99的縮水賽季,帕特森選擇前往歐洲打球,他在希臘聯賽的雅典AEK隊效力。帕特森於1999年8月10日作為自由球員離開湖人前往西雅圖。他很快就以一名出色的防守球員和出色的射手而聞名,投籃命中率在聯盟中排名第四。在81場比賽中先發74場後,他在西雅圖結束了他的第二個賽季,並以場均13.6分的得分在球隊中排名第三。那個賽季結束後,他與波特蘭開拓者簽約。

在波特蘭的第二年,帕特森的麻煩開始醞釀,曾與隊友扎克·蘭多夫發生肢體衝突[1],而經常直言不諱和反复無常的帕特森在2005-06賽季被開拓者暫時禁賽,因為他對教練內特·麥克米蘭感到不滿。2006年2月,帕特森被交易到丹佛掘金。在接下來的休賽期,他被交易到密爾沃基雄鹿,換取乔·史密斯[2]。在密爾沃基,帕特森意外地打出了生涯最佳的數據,場均14.7分、2.9次助攻,場均5.4個籃板並列個人職業生涯新高,而場均投籃命中率達到職業生涯最高的55%。

2007年8月29日,帕特森與洛杉磯快船簽約[3],但於同年12月13日被快船裁掉[4],之後他加入了黎巴嫩俱樂部尚維爾SC

個人生活

帕特森的家庭生活困難重重,他的父母和他的一個姐姐都曾與毒癮作鬥爭。而帕特森在他的籃球生涯中捲入了許多場外問題。由於帕特森在2001年承認在2000年9月企圖強姦他孩子的保姆,他必須將自己登記為性犯罪者才能在美國許多州建立合法居留權[5]。2002年,他被妻子指控涉嫌家暴[6],不過他的妻子後來放棄了指控並且離婚[7]。2010年3月27日,帕特森在俄亥俄州漢密爾頓縣因酒後駕車被捕[8]

參考資料

  1. . Articles.orlandosentinel.com. April 4, 2003 [April 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9).
  2. . Sports.espn.go.com. August 10, 2006 [April 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3. . Nba.com. [April 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4. Associated Press, Clippers waive Patterson after he helps with rare win over Ne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ecember 13, 2007
  5. CBC Sports. . Cbc.ca. May 8, 2001 [April 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9).
  6. . Sports.espn.go.com. August 10, 2006 [April 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7. . Sports.espn.go.com. November 21, 2005 [April 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5).
  8. . News.cincinnati.com. [April 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3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