鱒魚五重奏
A大調鋼琴五重奏,目錄第667號,是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所寫成的作品,亦是他一生唯一的一首鋼琴五重奏樂曲。这部作品以其別名《鱒魚五重奏》(英語:,德語:)更為人所知,其中第四樂章的变奏曲主題,正是取自舒伯特於1817年創作的同名歌曲《鱒魚》(目錄第550號)。
鋼琴五重奏 | |
---|---|
舒伯特作品 | |
其他名称 | 《鱒魚》 |
調性 | A大調 |
作品号 | 114(德意許目錄第667號) |
创作 | 1819年 |
樂章 | 5 |
配器 | 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背景
《鱒魚》原本是由18世紀德國詩人舒伯特所作的一首詩。舒伯特因政治因素而遭囚禁,在牢獄生活中對自由的渴望,而作了鱒魚這首詩。舒伯特將這首詩譜成歌曲《鱒魚》,再將之變奏譜寫成五重奏的第四樂章。《鱒魚》五重奏全曲於1819年完成,當時舒伯特只有22歲,受富有的奧地利贊助商兼業餘大提琴家西尔维斯特·保姆加特纳(Sylvester Paumgartner)所委約創作。[1]
出版
此曲在1829年,即舒伯特去世后一年才出版。[2]如按出版次序而排列,這首作品可編號为作品114(Op. 114),不過這一用法今時已少有使用,而改以德意許目錄的編號為準。
分析
《鱒魚》五重奏的樂器組合是獨樹一格的:鋼琴、低音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及小提琴。其中,低音提琴甚少作為室樂作品的樂器,但舒伯特卻以它取代了慣常的第二小提琴手。
全曲分為五個樂章:
-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典型的奏鳴曲式結構。

其它
参考资料
- 参照
- Chusid 1997,第174–192頁
- Gibbs 1997,第241–253頁.
- 书籍
- Chusid, Martin. "Schubert's chamber music: before and after Beethoven". In Gibbs (1997).
- Gibbs, Christopher H. . Christopher H. Gibbs (编). . Cambridge Companions to Music.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04. ISBN 978-0-521-48424-4.
- Westrup, J. A. 鄭世文; 林文理; 劉淑玲 , 编. . 由黃家寧; 許懷楠翻译. 台北市: 世界文物出版社. 1997年9月. ISBN 957-9551-18-9.
外部連結
- 《鳟鱼五重奏》: 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
- 鱒魚鋼琴與弦樂五重奏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