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浪潮

鲜浪潮英语:)是一个由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的短片竞赛及国际短片展。短片竞赛部分由主办当局挑选香港本地35岁或以下电影创作人给予金钱资助、安排培训及指导,用以拍摄一部片长不多于30分钟的短片,最后评审选出得奖作品并作公开放映,旨在培育电影新晋。国际短片展部分则与不同地区电影节或电影组织合作,放映各地优秀短片,邀请海外年青电影创作人出席交流及安排竞赛部分的优秀作品在海外放映,旨在促进电影文化交流。

起源及发展

第一届鲜浪潮起源自是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于2005年至2006年间合办的一个大专生短片比赛,由当时艺发局电影及媒体艺术组主席杜琪峰先生发起,旨在发掘具潜质的年轻电影创作人[1],由于反应理想,于翌年续办第二届,并起分成「学生组」及「公开组」,接受学生以外的年轻电影创作人参与。

首四届均由艺发局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合办,并于当届电影节期间播放入围作品及颁发奖项。

第五届2010年起改由艺发局单一主办,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不再参与合办,改为加入电影院及商场等作为场地伙伴,添加国际短片展,入围作品之公映及奖项颁发亦改于短片展期间进行,参赛名额上限由每组各十队增至十五队。

第六届2011年起艺发局之官方活动名称不再提及届数,改以年份命名为「鲜浪潮2011」,其后一直沿用此命名方法。

第七届2012年起赛制更改,片长加设五分钟下限,参赛名额上限由每组各十五队增至二十队,加入复选,进入复选的每组十部作品方可参与该届的短片节放映及竞逐奖项。另外亦增加一些参赛限制,包括规定参赛作品不得为毕业作品或校内功课,限制过往参赛者重复参赛(不可担任同一主创岗位)。

第八届2013年起,拍摄资助上限由四万港元增加至五万港元。

第一届鲜浪潮短片竞赛

参选名单

得奖名单

  • 最佳电影奖:许学文《枉少年》
  • 最佳创意奖:杨思朗《我想告诉你》
  • 特别表扬:陈威文《小明》

第二届鲜浪潮短片竞赛

公开组

  • 何家豪《想见您》
  • 李志伟《眼镜》
  • 车正轩《少年枪王》
  • 阮小芷《怀着爱》
  • 胡震宇《食》
  • 凌宇瀚《从哪里来的毛?》
  • 张育坚《蛇与蝎》
  • 欧文杰《圣诞礼物》
  • 卢炜麟《父子剑》
  • 陈伟斌《行行重行行》

学生组

得奖名单

  • 「鲜浪潮大奖」:欧文杰《圣诞礼物》
  • 公开组
    • 最佳电影奖:欧文杰《圣诞礼物》
    • 最佳创意奖:陈伟斌《行行重行行》
  • 学生组
    • 最佳电影奖:蒲家威《游子》
    • 最佳创意奖:郑启明《再见》

历届「鲜浪潮大奖」得主

届次 年份 鲜浪潮大奖
1 2005/06 许学文《枉少年》[注 1]
2 2006/07 欧文杰《圣诞礼物》
3 2007/08 陈兆禧《行僧》
4 2008/09 黄显扬《篮子》
5 2010 赖恩慈《1+1》
6 2011 阮智谦《朝生暮死》
7 2012 李心悦《忘语花》
8 2013 严尚民《The Tide》
9 2014 黄玮纳《他们的海》
10 2015 陈淦熙《若男》
11 2017 李骏硕《浏阳河》
12 2018 曾庆宏《下雨天》
13 2019 朱凯濙《红枣薏米花生》
14 2020 黄嘉祺《野小子》
15 2021 王飞《假日》
16 2022 邵知恩《呼~》
17 2023 何思蔚《直到我看见彼岸》

批评与争议

个别参赛作品不获公映

第二届鲜浪潮短片竞赛其中一部参赛作品《蛇与蝎》未有如同届其他参赛作品获安排在电影节放映,该作品参赛者曾联系艺发局,艺发局发言人解释竞赛参加指引中列明入围作品「将有机会在电影节内公开放映」,电影节协会有最后放映决定权,作品未获放映不影响参赛资格[2] [3]

重复参赛

鲜浪潮举办初期赛制对重复参赛限制并不严谨,间接容许参赛者隔年参与,例如第三届公开组十名入围参赛者中便有三位重复参赛,第五届中更有参赛者已是第三次参加,被诟病有违活动「培育新人」的原意。[4] 。2012年起主办单位收紧重复参赛的限制。不容许连续两年担任同样主创岗位 (即导演、编剧、摄影),亦不容许已曾经两次或以上担任同一主创岗位者,再以同样岗位重复参赛。[5][6]

政治审查

原定于2021年6月13日放映的电影—《执屋》,早于四月下旬递交作品至「电影、报刊及物品管理办事处(下称电检处)」,但电检处一直拖延放映审批,导致作品未能如期上映。同时间,本届鲜浪潮其余19部本地竞赛电影均已获批准放映。另有业界关注有关准则,促当局尽快交代。有学者称条文内容模糊,检查员按政治形势无限诠释,往往因宁严勿松而引致过度审查。

2022年的《Time, and Time Again》同样未获电检处在放映前发出「核准证明书」,因而取消放映。三名参加本地竞赛的导演则于映后谈读出此片的剧本选段。此片在竞赛中获特别表扬奖项。

2023年的《未能接通》、《爷爷来访的夜》、《漂与泊之间》以及非竞赛放映的《My Pen Is Blue,》被电检处要求删剪,《漂与泊之间》的导演选择删除片段,其余三部在放映时改用黑画面及静音。《未能接通》和《爷爷来访的夜》在竞赛中获特别表扬奖项。

注释

  1. 第一届未划分组别,设有最佳电影奖。到第二届划分为公开组及学生组,才设立鲜浪潮大奖。第十二届起取消划分组别,仍保留鲜浪潮大奖,代替最佳电影奖。

外部链接

参考数据

  1. 香港艺术发展局新闻公布. . 2012-12-06 [2013-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星岛日报 (香港). 2007-03-08.
  3. 讲..铲.片. . 2007-06-19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4. 讲..铲.片. . 2010-09-16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5. 香港艺术发展局. .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1.6. 曾在「鲜浪潮2011-本地竞赛部份」(包括「公开组」及「学生组」) 入围参赛队伍中担任导演、编剧及摄影者,不可于「鲜浪潮2012-本地竞赛部份」入围作品担任同样岗位(例如:于「鲜浪潮2011」担任导演的,在「鲜浪潮2012」只能担任编剧或摄影;于「鲜浪潮2011」担任编剧则可报名「鲜浪潮2012」担任导演); 1.7. 曾经两次或以上于「鲜浪潮-本地竞赛部份」/「鲜浪潮短片竞赛」(包括「公开组」及「学生组」) 担任同一主创岗位(即导演、编剧及摄影)者,不可于「鲜浪潮2012-本地竞赛部份」入围作品担任同样岗位(例如:于「鲜浪潮2007」及「鲜浪潮2009」担任导演,不可担任「鲜浪潮2012」导演,但可为编剧或摄影)。
  6. 香港艺术发展局. (PDF). [2013-08-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