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马可
高马可(,1961年—[3]),香港历史学家,香港大学首席讲师[2],着有《帝国夹缝中的香港:华人精英与英国殖民者》[注 1]、《香港简史》、《广州岁月:英国人在中国的生与死》[注 2]等历史著作[2]。他于香港大学任教的课程包括「现代香港」[注 3]、「大英帝国」[注 4]、「博物馆与历史」[注 5]、「香港历史书写」[注 6][2]。
高马可 教授 | |
---|---|
原文名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61年![]() |
居住地 | ![]() |
别名 | 港史达人[1] |
教育程度 | 哈佛大学博士[2] |
母校 | 苏浙小学、欧柏林学院、艾奥瓦大学、哈佛大学[2][1] |
职业 | 历史系教授[2] |
研究领域 | 香港历史、中国近代史、亚洲殖民地史[2] |
知名作品 | 《香港简史─从殖民地至特别行政区》 |
生平
高马可于1961年在美国出生,在4岁时来港[3][5],先后定居于北角及铜锣湾,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一直留在香港[6],并在台北渡过了其中两年童年[5]。他幼时就读于苏浙小学,之后同样在香港就读中学[1][5]。中学毕业后移居到美国[6],于当地就读欧柏林学院和艾奥瓦大学。1998年,他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7],期间接受柯伟林、孔飞力和入江昭等人指导。
他表示在中小学时期没有接触过香港历史,只有到过香港历史博物馆及星光行[6],直到在90年代初开始做博士论文的研究时,才接触关于香港的数据,对之产生强烈兴趣,并继续钻研[1][6]。他曾于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威廉与玛丽学院、圣路易斯大学任教[8]。之后回到香港,任职香港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于当中教授以下课程:「现代香港」[注 3]、「大英帝国」[注 4]、「博物馆与历史」[注 5]、「香港历史书写」[注 6][2]。他会说粤语、普通话、英语三种语言[9]。
立场主张
对于《香港简史》中译本被删节一事,高马可起初认为这破坏了香港的言论自由,并对此表露出失望之情[10]。不过在听完中华书局的道歉及解释后,他接受之,认为这只是书商的一时错误,决定不予以追究[11]。他在《香港简史》中评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远比英属香港政府更为专制[10]。不过他认为殖民统治不值得怀缅,因为它也有自身的问题[5]。
2013年,他表示对于香港实行普选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并指虽然普选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民主制度仍「为最好最公平的制度」[5]。他曾经在雨伞运动期间到过占领区域为占领者提供食物[1],并表示在香港这样的一个社会中,有人提出像占领中环般的创新意念仍是一个良好现象[5]。
他于2016年表示,《基本法》及《中英联合声明》的内容十分含糊不清,使得中方从来「没有确实说明香港会变成怎样」,包括如何推行普选,但仍能「理解香港人的愤怒」。并指中国内地的读者对于香港的认识颇为片面。他认为即使香港成功独立,也不能解决香港所有问题,例如贫富差距问题,且因为香港自开端口起便依赖中国的食物及供水,故成功独立后也难以生存。及后亦指铜锣湾书店股东及员工失踪事件为他在香港主权移交后最为担忧的事[1]。
他曾经参与2015年10月6日的静默游行,以反对香港大学校委会否决任命陈文敏为副校长的决定[12]。
高马可在2019年8月接受了《El Espectador》采访,于当中评论了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他对于示威者的手段似乎获得大众(尤其是年长的香港人)的支持这点表示惊讶(Amazed),并表示希望北京当局尽可能静待香港政府自行解决,尽管他认为「这样结局不会很好」[13]。
造成影响
高马可所撰写的《香港简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颇受欢迎[14]。此著作已被香港立法会图书馆推荐[15],并成为了多间大专院校相关课程的建议读物或参考标准,例如香港专上学院的「香港历史与文化」[注 7][16]、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社会:身分与界线」[17]、香港教育大学的「中国、地区和全球研究底下的香港」[注 8][18]、岭南大学的「香港发展历程」[注 9][19]、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从荒岩到亚洲世界城市:香港当代史」[注 10][20]。
个人著作
年份 | 书籍名称 | 出版社 | 国际标准书号 | 注 | 参考来源 |
---|---|---|---|---|---|
2005年 | Edge of Empires Chinese Elites and British Colonials in Hong Kong (帝国夹缝中的香港:华人精英与英国殖民者) |
哈佛大学出版社 | ISBN 978-067-401-701-6 | 香港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再版(ISBN 978-962-209-858-9)[4]。 中译本《帝国夹缝中的香港:华人精英与英国殖民者》于2021年5月经该出版社推出(ISBN 978-988-8528-63-9)[21]。 |
[22] |
2007年 |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香港简史) |
莱曼和赖特菲尔德出版社 | ISBN 978-074-253-422-3 | 香港大学出版社于同年稍后时间出版此作(ISBN 978-962-209-878-7)[23]。 中译本《香港简史─从殖民地至特别行政区》于2013年经中华书局出版 (ISBN 978-988-8263-20-2)[24]。 同年被揭发中译本存有删节版(ISBN 978-988-8263-34-9)[25]。 蜂鸟出版之后把中译本的版权给买下来,于2021年7月再版(ISBN 978-988-75053-0-3)[26][27]。 |
[28] |
2020年 | Canton Days British Life and Death in China (广州岁月:英国人在中国的生与死) |
莱曼和赖特菲尔德出版社 | ISBN 978-1-5381-3628-7(精装本) ISBN 978-1-5381-3629-4(平装本) ISBN 978-1-5381-3630-0(电子书) |
[29] | |
2022年 | The Hong Kong-China Nexus: A Brief History (港中关系简史) |
剑桥大学出版社 | ISBN 9781108789776(平装本) ISBN 9781108893275(电子书) |
[30][31] |
注解
- 原文:Edge of Empires Chinese Elites and British Colonials in Hong Kong,译名参考自香港大学出版社[4]
- 原文:Canton Days British Life and Death in China
- 原文:Modern Hong Kong
- 原文:The British Empire
- 原文:Museums and History
- 原文:Writing Hong Kong history
- 原文: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Hong Kong
- 原文:Hong Ko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Regional and Global Studies
- 原文:The Making of Hong Kong
- 原文:From A Barren Rock to Asia’s World City:A History of Modern Hong Kong
参考数据
- . 明报OL. 2016-08-21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 .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3-11-23].
- . worldcat.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3).
- . 明报. 2013-08-25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 viviank. . Hong Kong History Project. 2017-07-29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Carroll, John M. .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2006, 13 (1): 92-104. doi:10.1080/1547402X.2006.11827233.
- . 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0-05-22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3).
- . BBC. 2013-07-19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 . 苹果日报. 2013-08-25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 . 立场新闻. 2018-07-20 [2020-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 El Mundo. . El Espectador. 2019-08-16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 . 端传媒. 2021-04-01 [2021-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8).
- (PDF). 立法会图书馆. 2011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0).
- (PD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ommunity College. 2018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3).
- (PDF). 香港中文大学. 2019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3).
- (PDF).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9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8).
- (PDF). Lingnan University.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23).
- (PDF). HKU SPACE Community College. 2019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23).
-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3).
-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 . 苹果日报. 2013-07-20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6).
- 纪晓风. . 信报. 2013-07-19 [201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 胡筱雯. . 明报. 2021-07-09 [2020-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 . 蜂鸟出版. [2020-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6).
- . 博客来.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 . Rowman & Littlefield.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11-26].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