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斯坦

颶風斯坦英語:)是一个相对较弱但卻造成上千人罹難的热带气旋,在2005年10月上旬影响了中美洲地区。斯坦是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18場熱帶風暴與第11場飓风,當熱帶擾動移到加勒比海西部後,發展成熱帶氣旋,并在隔天達到热带风暴强度,随后以熱帶風暴強度在尤卡坦半岛首次登陆。風暴穿越半岛時短暫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但一進入坎佩切湾變重新增強,在有利於熱帶氣旋發展的条件下,斯坦在10月4日達到颶風強度,之後便達到70一分鐘平均風速的巔峰,之後便於颶風強度登錄於墨西哥蓬塔罗卡帕蒂达附近,登陸後受地形影響減弱消散。

颶風斯坦
Hurricane Stan
一級颶風(美國
形成2005年10月1日
消散2005年10月5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80英里/小時(130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77毫巴百帕);28.85英寸汞柱
死亡估計1,668
損失$39.6億(2005年美元
影響地區墨西哥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宏都拉斯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一部分

儘管斯坦只有一級颶風強度,但影響遍及整個中美洲,造成超過千人罹難,數個村莊遭洪水淹沒,農作物受到損害,造成39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由於大量人數罹難,斯坦已經遭到世界氣象組織除名[1]

氣象歷史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图例
  热带低气压(≤62 km/h)
  热带风暴(63–118 km/h)
  一级(119–153 km/h)
  二级(154–177 km/h)
  三级(178–208 km/h)
  四级(209–251 km/h)
  五级(≥252 km/h)
  未知
风暴类型
■ 副热带气旋
▲ 温带气旋/后热带气旋/热带扰动/季风低压

颶風斯坦起源於一股非洲西岸的东风波,9月17日国家飓风中心開始監視。東風波向西移动一段時間,仍然沒有發展,直到9月22日才逐漸有對流噴發;但該海域較強勁的垂直風切阻止了更進一步發展;數日後進入更有利熱帶氣旋發展的加勒比海,發展出間歇性對流[2]。在10月1日對流發展更旺盛,國家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3],此時低壓位於墨西哥科苏梅尔岛东南方215公里。

此時熱帶性低氣壓位於高壓脊的南方,向西北西方向移动。在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後的數個小時,東南象限發展出明顯的對流,系統增強為熱帶風暴,國家颶風中心命名為斯坦[2][4],在世界協調时间10月2日上午10時,斯坦首次登陆於墨西哥图卢姆南方55公里的海岸,登陸時一分鐘平均風35節,登陸後在尤卡坦半岛的南部短暫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进入墨西哥湾後对流在低壓中心重新发展[5],使系统回到热带风暴強度。

9月29日到10月5日中美洲部分地區降雨估計

在墨西哥湾西測高压区使斯坦轉向西南[2],由於坎佩切湾的環境有利熱帶氣旋發展,風暴對流越來越強勁,在十月三日,国家飓风中心的预报员表示有百分之49的機率會快速增强[6]。隨後在登陸前的數小時,斯坦急遽增強,在對流中出現風眼特徵,雲頂氣溫測得−90 °C(−130 °F)[7],繼續發展後,國家颶風中心認定斯坦達到颶風強度,在世界協調時間10月4日中午斯坦以巔峰強度登陸於蓬塔·羅卡·帕提達附近,此時一分鐘平均風速80節;登陸後受地形影響而迅速減弱,斯坦於10月5日在瓦哈卡州消散。

影响

颶風對各地的影响
国家 死亡人数 损失(美元) 参考
哥斯达黎加 1 2000萬 [8]
萨尔瓦多 69 3.56億 [9]
危地马拉 1,513 9.96億 [10] [11]
洪都拉斯 7 1億 [12]
墨西哥 80 25億 [2]
尼加拉瓜 3 不适用
1668 39.6億
危地马拉基礎設施、農作物遭受破壞

斯坦在陸地上的影響,以瓜地馬拉最嚴重,雖然有1513人確認罹難,但由於數百人失蹤,罹難人數可能超過2000人[13] ;在墨西哥,斯坦為尤卡坦半岛帶來大風大雨,在數個地區發生洪水氾濫[14],該國内政部針對恰帕斯州伊达尔戈州瓦哈卡州普埃布拉州韦拉克鲁斯州發出紧急状态。墨西哥总统维森特·福克斯表示,飓风造成约200亿比索的损失[15];在洪都拉斯,飓风共造成7人罹難與10億美元的損失[12];在薩爾瓦多,颶風導致破壞性的洪水和土石流,造成3.556億美元的損失,是上一年該國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2.2[9]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April 6, 2006 [April 27,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4).
  2. Richard J. Pasch and David P. Roberts.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February 14, 2006 [April 27, 2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0-02).
  3. Stacy Stewart.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October 1, 2005 [April 27,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0).
  4. Richard Knabb.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October 2, 2005 [April 27,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0).
  5. Richard Knabb.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October 3, 2005 [April 27,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0).
  6. Richard Pasch.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October 3, 2005 [April 27,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7. Richard Knabb.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October 4, 2005 [April 27,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0).
  8. 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 .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November 3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5).
  9. (报告).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May 3, 2006 [February 28,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10. (报告).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October 10, 2006 [February 2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2).
  11. (PDF) (报告). Global Facilit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covery: 8. April 2011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22).
  12. (PDF) (报告). Global Facilit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covery: 172. [February 28, 20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28).
  13. .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4).
  14. Staff Writer. . EFE World News Service. October 2, 2005 [May 11,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4, 2012).
  15. Jason Lange. . Catholic News Service. October 10, 2005 [April 28,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1, 2005).
D
O
Ββ
Γγ
Δδ
5
K
历史
5
W
历史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
TD TS C1 C2 C3 C4 C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