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后
风,中国古代远古时期人物。山西运城解州人,为黄帝的宰相,风姓部落(有名领袖太昊)的首领,于诸臣中位居首席,与黄帝是亦师亦臣的关系,精通天文历法及兵法,一说亦为指南车的发明者[1]。风后发明指南车和八阵图,死后葬于风后陵,即现在山西运城的风陵渡。
风 | |
---|---|
出生 | 传疑时代 |
逝世 | 传疑时代 |
职业 | 黄帝的宰相 |
生平
大凡古籍提及黄帝诸臣,风之名多半居首,虽身为黄帝麾下最知名的大臣,其事迹却较无完整且系统的记载,皆散见于古籍中,多属零星片段。
黄帝访贤
传说伏羲氏姓风,而风正是伏羲氏后人[2],继承了河图[3],通晓天地奥秘。时,黄帝求才若渴,某次梦见一道大风吹散了天地间的尘垢,醒来后反复思索,认为「风」象征执政者,而「垢」字去掉「土」字边,正是字,黄帝便循此梦兆,访求世上是否有姓风名的贤人,后果真在海滨寻得此人,遂拜以为相[4]。至于风在黄帝麾下所任官职,亦有多种说法,除宰相外,另有三公、侍中等,不一而足[5]。
相关事迹
涿鹿之战爆发,风奉黄帝之命,指挥部队,布下八阵图以对抗蚩尤。后蚩尤造起大雾,令黄帝军队迷失方向,黄帝又命风谋划因应之道,精通星象的风擡头望见北斗七星,想起北斗的斗杓会随季节变化而改变方向,遂获得灵感,便造出能够辨别方位的指南车,终于顺利大破蚩尤军队。[1]
黄帝每出外远游,皆让风与柏常随侍在侧,以风携带书籍,而柏常背负宝剑。[6]。
又据说黄帝曾封禅泰山,而风与封巨、岐伯两人联名劝说黄帝可在沂山、凡山举行封禅之仪,黄帝接纳此议,于是得以长生不老[7]。
传说神农时有一个名为白民的种族进献药兽一头,能够诊断人类身上的疾病,并在野外找到相对应的药草来治病。日后黄帝得到此兽,命令风将药兽诊疗过的病症和药方皆纪录下来,日后再有人罹患这些病症,就能不需仰赖药兽的诊断而对症下药[8]。
专长
天文历法与星命学
古籍中有许多风精通天文历法的记载,传说风领受河图,遂习得伏羲氏所流传下来的阴阳之道,并察天象,制定历法,甚至能据此推算人的命运[11]。
著作
古籍中有托名风撰着或以风为名的作品,已知全为伪作,如今除《握奇经》与唐代独孤及之《风八阵图记》外,余皆亡佚,只剩下书名可供后人参考。
书名 | 卷数 | 托名作者 | 真实作者 | 其他作者 | 成书时代 | 著录 | 备注 | |
风孤虚 | 二十卷 | 风 | 不详 | 无 | 汉代以前 | 七略 汉书·艺文志 | 列入数术略的五行类 | |
风 | 十三篇,另有图二卷 | 风 | 不详 | 无 | 汉代以前 | 汉书·艺文志 | 列入兵书略的阴阳类 | |
黄帝蚩尤风行军秘术 | 二卷 | 风 | 不详 | 无 | 隋代以前 | 隋书·经籍志 国史经籍志 | ||
风八阵图记 | 一篇 | 无 | 独孤及 | 无 | 唐代 | 毗陵集 | 传世 | |
风三命 | 三卷 | 风 | 不详 | 无 | 宋代以前 | 宋史·艺文志 通志·艺文略 国史经籍志 | 列入子部五行类 通志著录为一卷 | |
风 | 一卷 | 风 | 不详 | 无 | 宋代以前 | 宋史·艺文志 | 列入子部五行类 与汉志所著录为同名不同书 | |
风握机 | 一卷 | 风 | 不详 | 晋马隆略序 | 宋代以前 | 宋史·艺文志 | 列入子部兵书类 疑即四库提要之《握奇经》 | |
风握机图经 | 一卷 | 风 | 不详 | 无 | 宋代以前 | 通志·艺文略 国史经籍志 | ||
风握奇八阵图 | 一卷 | 风 | 不详 | 无 | 宋代以前 | 通志·艺文略 国史经籍志 | ||
握奇经 | 一卷 | 风 | 不详 | 汉丞相公孙弘解 晋西平太守马隆述赞 | 约略唐代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亦名握机经、幄机经 疑即宋史·艺文志之《风握机》 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
首席陪祀神
宋朝以降,历代帝王祭祀三皇五帝,均列风为首席陪祀之神,其地位之崇高亦由此可见一斑。
以风命名的事物
河南新郑县境内的具茨山,主峰名为风岭,因传说黄帝曾登上此山[13]。
今山西芮城县西南方的风陵渡,传说即为黄帝遇见风的海隅之地,日后风亦葬于此,清代有风庙及风冢,此亦为风陵之名的由来[14]。
风的后裔
据说武王伐纣后,分封天下诸侯,将风后人封在「宿」这个地方(今山东东平县东南二十里)[15]。春秋除宿外,又有任(故城在今山东济宁市)、须句(音劬,今山东东平县东南)、颛臾(今山东费县西北八十里,即平邑县东)等国亦为风姓,主司奉祀太昊(一说太昊即伏羲氏,可知其与风之渊源)。上述四地皆在今山东境内。[16]
流行文化
宇峻公司制作出品的角色扮演游戏《幻想三国志》,其主人公姬轩,便是设置为风转世。
相关
参考文献
|
|
|
|
|
注释
- 《太平御览·卷十五·天部十五·雾》:「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一东》:「风,太昊伏羲氏之姓。黄帝之相风,即其裔也。」
- 《尚书·夏书·禹贡》:「禹别九州。」下注:「黄帝受命,风受图,割地布九州。」;另见《三国志·魏书二·文帝纪二》裴注:「辛亥,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曰:『……昔黄帝受命,风受河图……』」
-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注引《帝王世纪》:「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于海隅,登以为相。」
- 《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第四十九》:「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注引《帝王世纪》:「黄帝以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另见《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职官》:「侍中,案黄帝时风为侍中。」
- 《路史·后纪·卷五·疏仡纪第十·黄帝》:「风柏常,从负书剑。」
-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封巨、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
- 见《古今图书集成》引元·陈芬·《芸窻私志》:「神农时,白民进药兽,人有疾病,则拊其兽,授之语,语如白民所传,不知何语,语已,兽辄如野外啣一草归,捣汁服之即愈,后黄帝命风纪其何草,起何疾,久之,如方悉验,古传黄帝尝百草,非也,故虞卿曰,黄帝师药兽而知医。」
- 《风俗通义》:「东方朔太白星精,黄帝时为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聃……」
-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索隐》按:「风,黄帝师,又化为老子,以书授张良。』亦异说。」
- 《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第四十九》:「有风者,是焉亮之,察三辰于上,迹祸福乎下,经纬历数,然后天步有常,则风之为也。」注引《春秋内事》:「黄帝师于风,风善于伏羲氏之道,故推演阴阳之事。」又:「艺文志阴阳流有风十三篇也。」;另见《路史·后纪·卷五·疏仡纪第十·黄帝》:「大挠正甲子,探五行之情,而定之,纳音,风释之,以致其用,而三命行矣。」;《抱朴子》:「讲占候则询风。」
- 《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礼八吉礼八·文宣王庙》:「时又有算学。大观三年,礼部、太常寺请以文宣王为先师,兖、邹、荆三国公配享,十哲从祀;自昔著名算数者画像两庑,请加赐五等爵,随所封以定其服。于是中书舍人张邦昌定算学:封风上谷公……」
- 《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
-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公辅部·名臣列传一·风》:「今解州西南一百六十里,蒲州风陵乡赵村有风墓,因号风陵渡。」
-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勋爵部·汇考二》:「武王复风之后于宿,以典太昊之祀。」
- 见《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子鱼曰:『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