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号

顿号)是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用来标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同一符号在日语中为读点,用法与中文中的逗号相同。

顿号

用法

顿号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用途:

  1. 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
  2. 分隔汉字序号和内文,如:“一、……二、……三、……”或“甲、……乙、……丙、……”。

中国大陆官方标准指明,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1],而台湾教育部指,顿号「用在平列连用的单字、词语之间,或标示条列次序的文本之后」[2]。顿号示意的停顿短于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分号逗号的停顿[3]

在打印排版上,顿号占一字之宽[3],在中国大陆,横排时居于左下,直排时居右上[1],在台湾则不论横直,都放在字格中间[2]

连词前不加顿号

在“和”、“与”、“或”等连词前不应使用顿号[4],例如:

Red XN「人体由头部、颈部、四肢、和躯干组成。」
Green tickY「人体由头部、颈部、四肢和躯干组成。」

概数

如要表达大概的数字,可在两个数字之间加上顿号,稍作停顿,例如:「李太太家养了四、五只猫。」可是,数字之间的顿号非必要,可因作者习惯喜好决定应否使用顿号[5]

其他语言

日语的「」称为「读点」(),相当于中文的逗号。在日语中,与顿号功能相似的标点符号是「中黑」()。

大部份西方语言不使用顿号,对应顿号的功能由逗号兼替。

电脑应用

Unicode 字符是 U+3001:

  • 台港澳标准为置中,如「」,直排时皆然
  • 中国大陆日本标准为靠左下,如「」;直排时靠右上,Unicode 4.1 增加配合中国大陆写法之「直排顿号(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IDEOGRAPHIC COMMA),U+FE11」「[6],以兼容 GB 18030
  • 另有「小顿号(SMALL IDEOGRAPHIC COMMA)」「」在 U+FE51,源自 CNS 11643Big5;此外还有「半角顿号(HALFWIDTH IDEOGRAPHIC COMMA)」「」在 U+FF64,源自 JIS X 0201 编码。

输入方法

微软新注音输入法的输入方式为依序按下`'键(或使用组合键Ctrl+')。在无虾米输入法中,可使用'加上    ,或是vv加上    输入。

历史

顿号在中文已使用逾1500年,在《仪礼》已见使用顿号[7]。「顿号」一名称则最早出现于陈望道1922年的《新式标点》[4]

用于区分非汉名的音界号(间隔号)曾被视为一种顿号[8]。在台湾,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在1987年之前一直将逗号和顿号归类为「点号」,直至该年修订《标点符号手册》才识别为不同的标点[3]

另见

参考文献

  1. 国家技术监督局. . [2015-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2.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 .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3. 何永清. . .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5.
  4. 谭敏. . . 华立文化. 2005: 47–50. ISBN 9789867202635.
  5. 何永清. . .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5.
  6. (PDF). [2014-11-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9-28).
  7. 管锡华. . 巴蜀书社. 2002: 6.
  8. 在春. .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55: 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