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恩

靶恩英语:,符号为b,也可简称为)是一种面积单位,原先用于核物理中描述原子核及核反应的截面,现在则用于所有高能物理学领域中描述任何散射过程的截面,并通常能代表细小粒子发生相互作用的几率。

一个靶恩的定义为10−28 m2(100 fm2),大约为一个原子核的截面面积。靶恩也在核四极共振核磁共振中用作面积单位,量化核子与电场斜率之间的交互作用。虽然靶恩并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但由于长期使用于粒子物理学而被承认。[1]它是国际单位制所接受的少数单位之一,也是最近期被承认的(是其他可接受有限使用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2]

词源

靶恩来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对原子弹的研究中,普渡大学美国物理学家在研究把中子撞击原子核时,需要一个表示原子核大致横截面积(10−28 m2)的单位。美国有句俚语叫做「准头差得打不中粮仓(英语:)」,[3]而原子核对于加速器来说算是个挺大的目标,因此曼哈顿计划里的物理学家就采用了“”这个单位名。最初他们希望这源自美国俚语的名称能掩饰他们对核子结构的研究,但最后该单位成为了粒子物理学中的标准单位。[4][5]

常用词头

靶恩与国际单位制单位的转换
单位 符号 m2 cm2
百万靶 Mb 10−22 10−18
千靶 kb 10−25 10−21
b 10−28 10−24
毫靶 mb 10−31 10−27
微靶 μb 10−34 10−30
纳靶 nb 10−37 10−33
皮靶 pb 10−40 10−36
飞靶 fb 10−43 10−39
阿靶 ab 10−46 10−42
仄靶 zb 10−49 10−45
么靶 yb 10−52 10−48

除了这些标准前缀之外,还有(意为“茅房”,1 μb = 10−34 m2)、(意为“棚子”,10−24 b (1 yb) = 10−52 m2)两个不常用的单位别名。[6]

单位转换

计算出的截面通常以ħ2c2/GeV2表示(约0.3894 mb)。

带词头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使用国际单位制时,单位也可以写作平方飞米(fm²)。

靶恩与平方国际单位制单位的转换
1 pm² = 10 kb
1 fm² = 10 mb
1 am² = 10 nb
1 zm² = 10 fb
1 ym² = 10 zb

逆飞靶

逆飞靶」(fb−1)是用来量度目标截面上每飞靶面积中的粒子撞击事件总数,并且是光度的时间积分的标准单位。

粒子加速器中,两束粒子在一段时间内互相撞击,离子束的截面面积单位为飞靶。总共的撞击数与这段时间内撞击的光度呈正比。因此,要计算撞击数,能够取光度的时间积分,并乘以这些撞击事件的截面面积之和。此数单位为逆飞靶,并指定时间段(如:九个月内100 fb−1)。逆飞靶常常用来表示粒子撞击器的生产率。[7][8]

费米实验室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内制造了10 fb−1[9]费米实验室的兆电子伏特加速器用了4年,在2005年达到了1 fb−1产量;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两项实验,超环面仪器紧凑缈子线圈,单单在2011年一年内达到了5 fb-1的质子-质子数据。[10][11][12][13][14][15]

用例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一条粒子束线在瞬时光度为300 × 1030 cm−2s−1 = 300 μb−1s−1下运行8个小时(28,800秒),那所采集的数据在这段时间内的总量就会是8,640,000 μb−1 = 8.64 pb−1 = 0.00864 fb−1

参见

  • 数量级 (面积)

参考数据

  1. . SI brochure (8th edition). BIPM. May 2006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2. . SI brochure (8th edition). BIPM. May 2006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1).
  3. . August 11, 2014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4. Mike Perricone. . Symmetry Magazine. February 2006, 3 (1): 4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6).
  5. Doreen Wackeroth, Leila Belkora (ed.). (PDF). High Energy Physics Made Painless. Fermilab Science Education Office.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03).
  6. . Nuclear Glossary. 2004-05-27 [2011-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7).
  7. Kate Metropolis. . Stanford News Service. July 21, 2004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0).
  8. Mason Inman, Emily Ball. . SLAC. April 16, 2004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6月2日).
  9. . Science20.com. December 12, 2010 [2011-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10. . Pauline Gagnon, Quantum Diaries. October 17, 2011 [201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11. . Fermilab Today. September 26, 2008 [2011-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0).
  12. . Symmetry magazine. June 17, 2011 [2011-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13. . CERN. August 5, 2011 [201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6).
  14. . CERN Bulletin. 2011-08-05 [201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2).
  15. . CERN Press Office. 2011-10-31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