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恩

靶恩英語:,符號為b,也可簡稱為)是一種面積單位,原先用於核物理中描述原子核及核反應的截面,现在則用於所有高能物理學領域中描述任何散射過程的截面,並通常能代表細小粒子發生相互作用的機率。

一個靶恩的定義為10−28 m2(100 fm2),大約為一個原子核的截面面積。靶恩也在核四極共振核磁共振中用作面積單位,量化核子與電場斜率之間的交互作用。雖然靶恩並不是國際單位制單位,但由於長期使用於粒子物理學而被承認。[1]它是國際單位制所接受的少數單位之一,也是最近期被承認的(是其他可接受有限使用的非國際單位制單位)。[2]

詞源

靶恩來源于二次世界大戰對原子彈的研究中,普渡大學美國物理學家在研究把中子撞擊原子核時,需要一个表示原子核大致横截面积(10−28 m2)的单位。美国有句俚语叫做「準頭差得打不中糧倉(英語:)」,[3]而原子核对于加速器来说算是个挺大的目标,因此曼哈顿计划裡的物理學家就採用了“”这个单位名。最初他們希望這源自美國俚語的名稱能掩飾他們對核子結構的研究,但最後該單位成為了粒子物理學中的標準單位。[4][5]

常用詞頭

靶恩與國際單位制單位的轉換
單位 符號 m2 cm2
百萬靶 Mb 10−22 10−18
千靶 kb 10−25 10−21
b 10−28 10−24
毫靶 mb 10−31 10−27
微靶 μb 10−34 10−30
納靶 nb 10−37 10−33
皮靶 pb 10−40 10−36
飛靶 fb 10−43 10−39
阿靶 ab 10−46 10−42
仄靶 zb 10−49 10−45
么靶 yb 10−52 10−48

除了这些标准前缀之外,还有(意为“茅房”,1 μb = 10−34 m2)、(意为“棚子”,10−24 b (1 yb) = 10−52 m2)两个不常用的单位别名。[6]

單位轉換

計算出的截面通常以ħ2c2/GeV2表示(約0.3894 mb)。

帶詞頭的國際單位制單位

使用國際單位制時,單位也可以寫作平方飛米(fm²)。

靶恩與平方國際單位制單位的轉換
1 pm² = 10 kb
1 fm² = 10 mb
1 am² = 10 nb
1 zm² = 10 fb
1 ym² = 10 zb

逆飛靶

逆飛靶」(fb−1)是用來量度目標截面上每飛靶面積中的粒子撞擊事件總數,並且是光度的時間積分的標準單位。

粒子加速器中,兩束粒子在一段時間內互相撞擊,離子束的截面面積單位為飛靶。總共的撞擊數與這段時間內撞擊的光度呈正比。因此,要計算撞擊數,能夠取光度的時間積分,並乘以這些撞擊事件的截面面積之和。此數單位為逆飛靶,並指定時間段(如:九個月內100 fb−1)。逆飛靶常常用來表示粒子撞擊器的生產率。[7][8]

費米實驗室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內製造了10 fb−1[9]費米實驗室的兆電子伏特加速器用了4年,在2005年達到了1 fb−1產量;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兩項實驗,超環面儀器緊湊緲子線圈,單單在2011年一年內達到了5 fb-1的質子-質子數據。[10][11][12][13][14][15]

用例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如一條粒子束線在瞬時光度為300 × 1030 cm−2s−1 = 300 μb−1s−1下運行8個小時(28,800秒),那所採集的數據在這段時間內的總量就會是8,640,000 μb−1 = 8.64 pb−1 = 0.00864 fb−1

參見

  • 數量級 (面積)

參考資料

  1. . SI brochure (8th edition). BIPM. May 2006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2. . SI brochure (8th edition). BIPM. May 2006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1).
  3. . August 11, 2014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4. Mike Perricone. . Symmetry Magazine. February 2006, 3 (1): 4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6).
  5. Doreen Wackeroth, Leila Belkora (ed.). (PDF). High Energy Physics Made Painless. Fermilab Science Education Office.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03).
  6. . Nuclear Glossary. 2004-05-27 [2011-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7).
  7. Kate Metropolis. . Stanford News Service. July 21, 2004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0).
  8. Mason Inman, Emily Ball. . SLAC. April 16, 2004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6月2日).
  9. . Science20.com. December 12, 2010 [2011-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10. . Pauline Gagnon, Quantum Diaries. October 17, 2011 [201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11. . Fermilab Today. September 26, 2008 [2011-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0).
  12. . Symmetry magazine. June 17, 2011 [2011-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13. . CERN. August 5, 2011 [201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6).
  14. . CERN Bulletin. 2011-08-05 [201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2).
  15. . CERN Press Office. 2011-10-31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