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台
露台,又称阳台、阴台,是一种从大厦墙壁「外壁」突出,由圆柱或托架支撑的平台,其边沿则建栏杆,以防止对象和人落出平台范围,是为建筑物的延伸[1]。尽管露台和阳台泛指同一种建筑物,但其实两者有其些微分别,无顶也无遮盖物之平台称露台,有遮盖物者之平台称阳台[2]。

历史
中国
《次韵王晋卿上元侍燕端门》 月上九门开,星河绕露台。 君方枕中梦,我亦化人来。 光动仙球缒,香余步辇回。 相从穿万马,衰病若为陪。 |
中国最先出现露台的时代是宋朝时期,多由石头或枋木建成,用于演出戏曲,故此,此种露台规模非常大,高达丈余,与舞台同义,故亦衍生有「露台子弟」一词,形容非官方的演员。宋朝作家孟元老撰的《东京梦华录》,在「元宵」条中写:「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采结栏槛,……。教坊钧容直、露台子弟,更互杂剧。」另一条「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写:「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妇出场毕,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子弟杂剧一段[3][4]。」文学家苏轼,在《次韵王晋卿上元侍燕端门》也有提起过这种建筑物,言:「月上九门开,星河绕露台[5]。」足见至少宋朝已有「露台」的建筑概念[6]。
西方

在西方,由于建筑物的形态不同,所以露台发展较早,面积较小,传统的马尔他阳台,是现代露台的雏型,其实不过是木制的闭合平台,从墙壁稍为延申而已,但其阳台色择丰盈,材料纹理独特,装饰主题也丰富了都市空间。垂悬在庭院之中的阳台,通常以石、木材和金属所建,用花卉和叶子衬托,为大道和胡同遮荫,阳台甚会雕刻野兽、天使图或精怪标奇立异[7]。
欧洲在十七世纪时,受巴洛克式风朝影响,建筑物常设露台。但到十八世纪,露台却成了身份象征,上流社会人士必置露台,贵族更会把宫殿露台装饰得美轮美奂。此外,露台具有宗教意义,往往教区的主教堂都有露台,宗教仪式进行时,露台会以圣人肖像或雕像装饰,而在教宗选举新当选的天主教教皇,会第一时间到圣伯多禄大殿露台说出祝福语「罗马城及世界(拉丁语:)」,并接受教徒祝贺[7]。
与中国古代露台用途一样,西方露台亦会有类似舞台用途,提供给歌手、音乐家等等人物在演唱。另外,法国流行叫法式阳台的建筑物式样,实际上,法式露台并非露台,它不过将栏杆附上窗口上,并无突出平台。后来,露台文化随住西方势力拓展和现代化,成为现代的常规建筑物之一[7]。
用途
现代的露台,成为常规建筑物之一,是室内和室外的交汇点,周遭风景的衬托下,围绕与室内截然不同的气氛,是为家居美化的部分,理想的露台可以把生活质素提高[8]。都市人通常喜在露台上摆放家私,居高观景,享受大自然,而不用远行他方,写意悠然,尽情休憩。正因为露台在外壁突出,阳光充足,比室内适合莳花栽草,晒衣待干。另外,露台更是社交联宜的适合地方,方便聚会聚餐,纳凉避暑,而烧烤之油烟不会弄脏室内[6]。
就算露台周遭风景不优,面积狭小不足以聚会聚餐,露台另有储藏室用途,作为过渡空间,露台不算室外,却又不影响室内,故此可以把杂物储藏于露台中,方便易拿[6]。
环保露台
香港地处华南,露台或骑楼原来十分常见,但由于其面积亦会计入楼面面积,香港寸金尺土,于是越来越少。2001年开始,香港政府为推广环保,加建露台可以不计入楼面面积,吸引私人地产发展商兴建[10]:「环保露台」常见于香港新建住宅建筑,以善用天然资源,引入天然风;「工作平台」则可以建于厨房外晾晒衣服,可以自然风干衣服,毋须使用干衣机。不过有批评此举令发展商兴建发水楼,以达致利润最大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参见
- 骑楼
- 马尔他阳台
- 法式阳台
参考文献
- (中文)露台装饰成「舞台」 打造夏日欢聚空间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11-11).
- (中文)《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着
- (中文)戏曲的形成和宋金时期的民间戏曲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7-11-17.
- (中文)次韵王晋卿上元侍燕端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英文)传统的马尔他阳台
- (中文)露台细装点,家中有户外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7-12-04.
- (中文)露台处 辟一片温柔明月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