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圣
雷家圣(1970年5月7日—)是台湾中国史学家,祖籍四川秀山(现属重庆市)[1]。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文学士、文学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文学博士。曾在逢甲大学通识中心、佛光大学历史系、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实践大学博雅学部担任兼任教师,因教学表现优良曾受邀在台大「椰林讲堂」教学成果发表会进行报告[2]。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宋朝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以及中国货币史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及评价
在南宋总领所制度的研究方面,《聚敛谋国:南宋总领所研究》指出南宋的总领所负有监军与理财的双重责任,为了满足前线军队的需要,总领所必须督促各级地方政府上缴财赋,地方政府为了满足总领所的要求,只好任意增加税收,剥削百姓,为南宋社会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在戊戌变法的研究方面,雷家圣提出了有别于前人旧说的新观点,他指出清朝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是粉碎了外国「借才」、「合邦」的阴谋,对中国有「力挽狂澜」的功劳。美籍华裔作家张戎说:「雷家圣先生讲戊戌变法的论文,见解独到,不可不读。」[3]2017年1月日本NHK电视台「中国王朝恶女的真实--西太后」节目中也采纳了雷家圣的观点,并对雷家圣进行专访[4]。
学术特色与史学思想
一、重视文本的解读与分析:在历史研究中,不强调堆砌大量史料,以量取胜,而是重视对文献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发掘出前人未曾发现的意义。在戊戌政变的研究中,通过对康有为自编年谱、宋伯鲁奏折等史料的深入解读,提出不同于前人的新观点,即是明显的例子。
二、重视历史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的重大课题与发展方向,这是历史的主要架构。历史研究者对历史细节问题的研究、对个别人、事、物的探讨,这些「窄而深」的研究应该与历史的主要架构相联系,「由小见大」,探讨个别问题对历史整体发展的影响。使得对历史细节问题的研究,不流于琐碎与碎片化。在宋代监当官、总领所的研究中,都尽量反映出这些制度对当时政治、社会、民生的影响。
三、重视历史的人文关怀:对历史的研究,必须保持对人民生活与国家兴亡的终极关怀。在南宋总领所研究中,为了那些在总领所体制之下受到重税压迫的南宋百姓一掬同情之泪。又在戊戌政变的研究中,对康有为几乎将中国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表达了深切的愤慨。但这些感性的同情与道德评价,是出于对史料理性、客观的分析后而得到的结论。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使历史学不仅是纯粹理性的科学,更是一门重视人文关怀的学科。
著作
- 《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北:万卷楼,2004)
- 《宋代监当官体系之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
- 《北宋前期文官考铨制度之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
- 《聚敛谋国:南宋总领所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北:万卷楼,2013)
- 《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变史事新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16)
- 《引狼入室:晚清戊戌史事新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上海:中西书局,2019)
- 《宋神宗的军事改革与对夏经略研究》(上、下)(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