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帝问题

双帝问题英语:,源自德语 )[1]是一个历史学术语,普世帝国按定义在任一时间内只有一个真正的皇帝。本词描述经常有多人声称具有普世帝国帝位的矛盾。本词主要用于中世纪欧洲史,常指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皇帝与德意志地区的神圣罗马皇帝之间罗马皇帝合法代表权的长期争论。

双帝问题主要存在于神圣罗马帝国(黄色)和东罗马帝国(紫色)之间,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地图展示的是1190年的两国区域

内容

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之争

在中世纪的基督徒看来,罗马帝国是不可分割的,其皇帝拥有最高的统治地位,即使对于生活在国境之外的东基督徒也具有效力。自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崩溃以来,东罗马帝国(代表其在东部幸存的省份)已被其自身、教皇和整个欧洲的各种新基督教王国承认为合法的罗马帝国。公元797年,君士坦丁六世皇帝被废黜,并由他的母亲伊琳娜女皇取代统治,但是西欧诸国并不接受她的统治,最常被引用的原因是她的女性身份。800年,教皇利奥三世没有承认艾琳,而是根据权利转移(拉丁语)的概念宣布法兰克国王查理曼为罗马皇帝。

尽管这两个帝国最终妥协并承认彼此的统治者为皇帝,但他们从未明确承认对方为“罗马人”,拜占庭人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为“法兰克人的皇帝(或国王)”或“德意志人的国王”,而此时的西欧人则称拜占庭皇帝为“希腊人的皇帝”或“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在查理曼加冕后的几个世纪里,关于皇位的争端是神圣罗马-拜占庭政治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尽管很少因此导致战争,但这场争端极大地影响了两个帝国之间的外交。没有军事行动可能主要是因为两个帝国之间的地理距离。有时,拜占庭帝国的邻国(例如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声称拥有帝国头衔,这经常导致军事对抗。

在拜占庭帝国于1204年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天主教十字军暂时推翻并被拉丁帝国取代后,实现了争端开始以来两位皇帝首次认同同一宗教领袖等局面。即使这样,争端仍在继续。拉丁帝国的皇帝虽然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合法的罗马皇帝,但他们也为自己争取了这个称号,但神圣罗马帝国却没有作为回报予以承认。教皇英诺森三世最终接受了帝国分裂(拉丁语)的想法,将帝国霸权分为西方(神圣罗马帝国)和东方(拉丁帝国)。尽管拉丁帝国在1261年被帕里奥洛戈斯王朝复兴的拜占庭帝国取代,但帕里奥洛戈斯王朝从未达到1204年前拜占庭帝国的势力水平。其后的拜占庭皇帝刻意无视双帝问题以寻求同西方创建更密切的外交关系,以此来获取对抗帝国其他敌人的援助。

拜占庭的后继者

双帝问题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才完全浮出水面,此后鄂图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声称拥有罗马帝国皇帝(Kayser-i Rûm)这一头衔,并渴望获得普世的权利。鄂图曼帝国的苏丹在1533年的君士坦丁堡条约中被神圣罗马帝国承认为皇帝,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并未反过来被苏丹承认为皇帝。一个半世纪以来,鄂图曼帝国一直以kıral(国王)的头衔称呼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直到1606年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在齐瓦托罗克和约中正式承认鲁道夫二世为皇帝,接受了帝国分裂。这一合约最终结束了君士坦丁堡和西欧之间的争端。除了鄂图曼帝国,俄罗斯沙皇国和后来的俄罗斯帝国也声称拥有拜占庭帝国的罗马遗产,其统治者称自己为沙皇。长期以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们都拒绝了沙皇对皇位的要求。直到1726年,卡尔六世承认了俄罗斯沙皇,但他拒绝承认两位君主拥有平等的地位。

参考数据

  1. The term was introduced in the first major treatise on the issue, by W. Ohnsorge, cf. Ohnsorge 194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