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浦島石幣
雅浦島石幣 (Rai Stones)是原始貨幣之一,產自雅浦島。約在西元前2000年,雅浦島是一個位於太平洋,人口只有約10000人的小島。島上的原住民使用一種巨大石幣作為流通貨幣。由於當地不出產金屬,於是石頭便成為當地重要的資源,並發展出以石頭充當交易媒介的貿易模式。當地人稱這種石幣為費(Fei)。
外觀
大小
其直徑大小由1碼到12碼不等,小的直徑約30公分,大的可以大到直徑3公尺(厚約50公分,重達四噸)。石幣越大,質地越好,該石幣所代表的價值便越高。但石幣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的大小重量或是雕刻工藝上的展現,還包含了運送途中有多麼艱難,或這塊石幣是由某位有名的水手所運送的,像這些背後的故事都可以增加該石幣的價值。石幣中間有一個孔,方便插入杆作搬運之用。當一宗涉及的費很大的交易結束,受石幣重量所限,這些費並不用搬離前所有者的家,而是在費上作標記表示所有權已經易手。只要大家認可這石幣的所有權誰屬,便承認了財富的轉移。
历史
雅浦島本地并不出产制造石币用的石灰石,当地人到帕劳等地将石材用独木舟等运回家乡,再将其进一步加工成石币。许多石头在渡海过程中就石沉大海,能流传下来的很稀少。根据当地传说,5百至6百年前一支探险队到达帕劳并带回了圆孔石灰石,因其非常珍贵,当地人便将其当做以物换物的中介。[1]20世纪之后,随着外来经济的入侵,当地人不再像之前那么依赖石币进行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驻扎此地的日本守军将其打碎铺路,毁坏了不少石币。如今,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当地人更愿意用美元等货币同游客交易,使用石币的传统渐渐消失。[2]
對於石幣作為貨幣的職能的論證
購買力
島上的居民十分信任石幣內含的購買力,居民擁有石幣的數量和大小代表了財富的多寡。島上有一戶人家,他祖先曾得一巨大且質地佳的石幣,但由於運回雅浦島的途中遇上海難而石沉大海,但當地的居民皆同意雖然眼前看不到石幣,石幣肯定還在海底,石幣的購買力並不會因為石幣所處的地點而有所下降,所以這戶人家仍儲存了石幣代表的價值,得到了該費所代表的財富。
可分割性
此外,石幣亦能分成若干單位。雅浦島的石幣並不是統一的大小,是由1碼到12碼不等,費體積的大小,代表著價值的大小,雖然其計算單位比較粗糙,而且缺乏準確度,但從居民擁有多少大石幣和小石幣便能計算出他財富的多少。交易時亦會要求以不同大小、數量的石幣支付,可算是具備了作為交易的單位元的貨幣職能。
結論
在缺乏金屬擔當金屬貨幣情況下,石幣應用於當地商品交換之中。透過石幣,交易能分成「買」和「賣」兩部份。然而,石幣缺乏作為交易媒介最重要的流動性,如果交易所涉及的費太大,石幣是不會從前所有者搬運到新的擁有者手上,亦即並不是一手交貨,一手交錢的交易,只是在石幣上留下標記註明所有者是誰,石幣擁有者的變動因此很容易做成交易上的混亂。事實上,石幣在雅浦島上比較是一種財富地位的象徵,大於用作交易用途,故雖然石幣具備貨幣的特質,帶有購買力,具備了作為交易的單位元的職能,並能用作交易的媒介,但由於不方便攜帶且缺乏高的流動性,故石幣是一種發展不完全的貨幣。
石幣的運作原理和區塊鏈類似,有些人稱它是世上最古老的區塊鏈。[3]
参考文献
- Chown, John. A History of Money : from AD 800.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 Davies, Gyln. A History of Money :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Cardiff :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1994.
- Einzig, Paul. The History of Foreign Exchange. London, Macmillan ;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62.
- 米爾頓·弗里德曼:《貨幣的禍害》。北京:商務印書局,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