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榕
雀榕(学名:或)[3],又名鸟榕、鸟屎榕、笔管榕[1]、赤榕,为桑科榕属的一种落叶乔木 。[4][5]
雀榕![]() | |
---|---|
![]() | |
雀榕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蔷薇目 Rosales |
科: | 桑科 Moraceae |
属: | 榕属 Ficus |
种: | 雀榕 F. subpisocarpa |
二名法 | |
Ficus subpisocarpa Gagnep. | |
异名 | |
分布
可见于中国大陆南部、台湾、日本、琉球、东南亚等亚热带气候带。
为台湾原生植物,主要栖地为于低海拔林麓至平地。亦为普遍的园艺景观作物。善于藉各种动物传播种子,故分布无特定限制。由于台湾闽南语常将「榕」写作「松」,故一般称为「鸟松」。台湾许多地名以其为名:例如高雄市鸟松区。
生态环境
为阳性植物,性喜温暖润湿气候,但可耐一定程度的干旱与寒冷,易生于向阳之处。幼树耐阴,可在林间生长。最适生育温度约23~32℃,日照以70~100%为佳。
特征
大型常绿乔木,具乳汁液,株高可至20-25米。多气生根,往下生长后触地,可形成树干状的支柱根。树干皮灰褐色。
其叶为单叶互生,平滑无毛,呈纸质,侧脉7-9对,略带波浪状的全缘叶。顶芽,早落而留环状托叶痕。叶形椭圆至倒披针形,叶长10-17cm,阔4-6cm。叶纸全缘或波状缘。叶色浓绿,但新叶红艳嫩,苞片白至淡红色。老叶落叶前会由绿转红,每年落叶约2-4次,使树暂时呈光秃状态,但此况不会维持太久,很快就会长出新的叶片。[7]
花色绿白,长在总状花序之上。秋季时结果,果实类型为隐花果,腋生或干生,熟果褐红到紫红色,有斑点。雌雄同株,同一花序常混生雌花、雄花及虫瘿花。隐头花序生长于中空的花托之中,先端有孔,内有多枚苞片。雄花少数,位于花序开口处,无柄,花被片3~4枚,雄蕊 1 枚。雌花无柄,子房平滑,花柱细长,柱头渐尖,花被片4~5枚。虫瘿花有柄,子房平滑,球形或卵形,花柱短,花被裂片 3~4 枚。[8]
- Picture of Ficus Superba Var. Japonica, abaxial leaf
- LeafOfFicusSuperba
- A picture of Ficus Superba Var. Japonica
- 隐花果着果状
用途
雀榕为常见的园景树,可以遮荫、防风沙。此外,其幼嫩托叶可食用。将其枝叶捣烂,还可以外敷治溃烂伤口。[7]
生态意义
夏天时,雀榕的榕果长满整株枝干,十分抢眼。成熟的果实会吸引许多鸟雀,如白头翁、绿绣眼、麻雀,或是中小型哺乳动物如赤腹松鼠、飞鼠等前来享用。动物们吃了雀榕果实,不会被消化的种子若被排遗到适宜生长处,就可以抽芽生长。这也是雀榕也被称为鸟榕的原因。
雀榕种子适应力强,各种鸟类会经过的地方如屋顶、墙角、甚至是其他树的树干缝隙都能成为雀榕生长的地点。而在其他树干上生长的雀榕常会造成缠勒现象,影响该树的生长,甚至导致个体的死亡。树干易形成缝隙的树木常受其害。[9]
参考文献
- . 中国植物物种.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简体中文)
- . [2020-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英语).
- Rijksherbarium, Miquel, Friedrich Anton Wilhelm. . Annales Musei botanici lugduno-batavi. 1866 [2018-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 . 台北植物园. [2018-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0).
- . 中国植物物种.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简体中文)
- 游以德; 陈玉峰; [[吴盈 (台湾)|]]. . 淑馨出版社. 1990.
- . 台湾省政府教育厅. 1981.
- LIAO, JIH-CHING. . 19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4).
- .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业试验所.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