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性兩個中國
階段性兩個中國,全稱為以一個中國為指向的階段性的兩個中國政策,是在李登輝總統任內,中華民國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方案之一,認為海峽兩岸現狀為兩個中國分裂分治,而一個中國為未來目標。於1993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於美國舉行的首屆亞太經合會經濟領袖會議後,由經濟部長江丙坤對國際揭露,主要用於反駁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台灣主權的說法。這個方案之後發展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與未來一中。
內容
階段性兩個中國,法源根據來自《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與《國統綱領》,由中華民國經濟部長江丙坤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中向國際揭露。
江丙坤在記者會中說明,中華民國自1911年建國以來,一直是獨立主權國家,台灣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一個中國」成為一個歷史與地理名詞,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兩個互相不隸屬的主權國家,兩岸現況為兩個中國。
在兩岸統一條件成熟之前,中華民國政府目前採取的,是在未來希望走向中國統一,但現況下會保持兩個中國的政策,即「階段性之兩個中國政策」。
歷史
在美國艾森豪總統任內,美國國務院逐步發展兩個中國方案。1971年,美國蘭德公司研究員理查德·哈里斯·穆尔斯廷()及前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外交官艾莫惠發布《重訂對華政策》()[1],主張「一個中國,但不是現在」()。在這個政策下,認為台灣在現況下並不是中華人民共民國的領土,但在未來可能會與中國統一。這些外交政策建議,最終形成美國的雙重代表權方案。
在蔣中正總統任內,堅持漢賊不兩立政策,自認中華民國為唯一正統中國,因此並沒有接受美國建議,走向兩個中國。在蔣經國總統任內,曾經提出中國問題,認為中國分裂的原因,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形成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三民主義中國」與以馬列主義為根源的「共產主義中國」之爭。走向默認現況為兩個中國。
在李登輝總統任內,通過《國統綱領》,主張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以及終極統一。認為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建國後,兩岸分裂分治,互不隸屬。
1992年,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在香港進行九二香港會談,對於一個中國與中國統一無法達成同意。
1993年,美國柯林頓總統,推動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由部長級會談,升級至國家領袖會談,在美國西雅圖舉行首屆經濟領袖會議。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指派經建會主委蕭萬長為中華民國總統特使,率團參與會議。在會議中,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聲明,一個中國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在會議結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錢其琛在記者會中,稱中國台北(即中華民國)不是一個主權國家,只是地區經濟,因此中國台北只有經濟官員可以前來參加會議。作為反制,中華民國方面由經濟部長江丙坤,在記者會中,提出「以一個中國為指向的階段性的兩個中國政策」的說法作為反制,宣稱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2]。
1995年,為回應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的談話,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發表俗稱李六條的談話。他提出「在兩岸分治的現實上,追求中國統一」[3],概括性說明階段性兩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應
1995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發表江八點。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反對任何製造「台灣獨立」的言論和行動,認定「分裂分治」、「階段性兩個中國」等主張,皆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
註釋
- . 1975-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8).
- 黃介正. . 中國時報. 2020-04-22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中文(臺灣)).
- 「李六條」的中、英文內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大陸資訊及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