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子爵列表
隋朝前期的爵制基本沿襲北周,分王、郡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開國縣子、開國縣男九等。開國縣子為正四品,開國置國官,所置國官及其數量因所加散實官不同而不同[1]:
- 加上柱國或柱國者,置令、大農、尉、典衛(3人)、常侍、侍郎(2人)、廟長、學官長、食官長、食官丞(2人)、廄牧長、廄牧丞(2人)、典府長、典府丞、舍人(3人)等國官。
- 加上大將軍或大將軍者,置大農、尉、常侍、侍郎、廟長、學官長、食官長、食官丞(2人)、廄牧長、廄牧丞、典府長、典府丞、舍人(2人)等國官。
- 加上開府儀同三司或開府儀同三司者,置大農、尉、廟長、學官長、食官長、廄牧長、典府長、典府丞、舍人(2人)等國官。
- 加上儀同三司或儀同三司者,置大農、廟長、典府長、典府丞、舍人(2人)等國官。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推行《大業令》,舊有五等封爵全部削除。
下表列出隋朝可考的子爵。
開國縣子
怀戎國
怀戎國(577年—?)[2] | |||||
食邑二百五十戶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怀戎縣開國子 | 裴子休 | 577年—585年 |
陽平國/饒良國
陽平國(580年—?)/饒良國(?—607年)[3] | |||||
食邑二百戶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陽平縣開國子→饒良縣開國子 | 長孫熾 | 580年—607年 | ||
《大業令》行,國除 |
遂寧國
遂寧國(581年—607年)[8] | |||||
由遂寧縣開國男進爵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遂寧縣開國子 | 楊達 | 581年—607年 | ||
《大業令》行,國除;後贈始安侯 |
始新國
始新國(581年—?)[12]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新縣開國子 | 辛謙 | 581年—590年 | 本為綏化國世子 |
參考文獻
- 《隋書 卷二十八 志第二十三》
- 《隋故仪同三司怀戎子裴公墓志铭》:“周建德六年,授使持节、仪同大将军、怀戎县开国子,邑二百五十户,从大例也。”
- 《隋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六》:“高祖作相,擢為丞相府功曹參軍,加大都督,封陽平縣子,邑二百戶。”
- 《隋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七》:“行本率吏民拒之,拜儀同,賜爵文安縣子。”
- 《隋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後為露門學士,授大都督,封饒陽縣子,歷藍田令、畿伯下大夫。”
- 《隋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及踐阼,遷內史舍人,進爵為子。”
- 《隋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七》:“自是品位不加,出於高、虞之下,唯依班例授上儀同,進爵為子。”
- 《隋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八》:“高祖受禪,拜給事黃門侍郎,進爵為子。”
- 《隋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高祖受禪,拜尚書左丞,進爵為子。”
- 《隋書 卷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高祖受禪,加上開府,封湖陂縣子,尋拜貝州刺史。”
- 《隋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旣受禪,進爵為子。”
- 《隋高密郡太守始新縣開國子辛府君墓誌銘并序》:“随初,應詔舉清平,除高密郡太守,封始新縣開國子。”
- 《隋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七》:“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封文安縣子,邑八百戶,賜物二千五百段,粟二千五百石。”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