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崧

陈景崧1903年1月16日—1999年12月22日),台湾彰化厅武东堡田中央(今彰化县田中镇)人[1]:231,医师,在田中开设景崧医院,长期替病患看诊。

陈景崧肖像

生平

陈景崧1903年1月16日出生[2]:58[3]:67,祖父陈绍年[4][3]:67[5],父陈芳辉,母李岁[1]:231。田中公学校(今彰化县田中镇田中国民小学)毕业后,考进台中高等普通学校(今台中市立台中第一高级中等学校[1]:231,1921年毕业[6]:68,旋即前往日本留学,原攻读法学,然因其父旧病复发,延医就诊遭拒,感受到医德及医术之重要,故转读医科[1]:231[5]。1929年自日本大学专门部医学科毕业,专攻小儿科、内科,回台湾后在田中开设景崧医院,为当时田中仅有的两位医师之一(另一位为许尾)。1930年任田中协议会[1]:231,1933年毕业于台湾总督府台北医学专门学校(今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7]:39,1942年获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8]:111

除行医外,其亦为当地诗社兰社成员,1923年曾随父一同参加在诗人魏国桢自宅举办的击钵吟会,1939年兰社课题〈水仙花〉是陈景崧已知最早的作品。兰社吟会曾在其宅邸举行,亦当过《诗文之友》社务委员,并提供自家作为田中棋社活动场地。现存诗作均为兰社课题,数量较少[3]:367[1]:231

《彰化县志:人物志》称其:「悬壶济世一甲子,医术高明」[1]:232,仅观察患者舌头便能预知麻疹病症,有「麻仙」之称[5],一天时常需要替上百名病人看病,至92岁时仍在替老患者诊治[1]:232。此外其遇穷人一律不收费,见人赊张也不追讨,曾表示:「我只看病,不会收帐。」每年送神时会将病人赊欠之帐本随金纸一同烧掉[1]:232。其孙陈自谅回忆,年幼时向陈景崧要零用钱,他总是不给,但碰到病人就会资助[5]

1999年12月22日,陈景崧过世[3]:367

纪念

2014年1月25日田中景崧文化教育园区落成,以陈景崧之名命名[1]:232

家庭

妻魏素,育有7男3女,长子陈时英、次子陈时宰、三子陈时慧、四子陈时培、五子陈俊夫、六子陈俊孝、七子陈时澍、长女陈玉霜、次女陈节子、三女陈睦子[1]:232-233、四女陈如莞、五女陈如瑾、六女陈如匀[9]。家族有30多人从医[5]

参考数据

  1. 李毓岚. . 周馥仪、黄秀政、李毓岚、顾雅文、张素玢、李昭容、王静仪、王振勋、郭秋君、邱锦模、张林杰、杨薇萱、孙志雄、李贞宜、陈湘玫 (编). . 彰化县政府. 2018-10. ISBN 978-986-05-7009-0.
  2. 林进发. 第四版. 民众公论社. 1934-10-08. NCID BA67435943.
  3. 林翠凤. (PDF). 《东海中文学报》 (东海大学中文系). 2004-07, (第16期) [2023-06-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4).
  4. 陈冠备. . 《自由时报》. 2016-05-22 [202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5. . 《人间福报》. 2014-01-26 [202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6. . 《台湾总督府府报》. 1921-03-30.
  7. . 《台湾总督府府报》. 1933-04-11.
  8. . 《台湾总督府府报》. 1942-04-18.
  9. . 田中户政事务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