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

阿魏(或作「阿䭳」;[1]东汉汉语:;龟兹语:;英语:)是某些阿魏属植物分泌的油胶树脂,具有强烈的葱蒜臭味,用作香料药材。又名央匮阿虞阿虞截波斯语罗马化ānghūzeh)、形虞梵语罗马化:hiṅgu)、兴瞿兴渠薰渠哈昔尼波斯语罗马化kasni)、黑黎提提阿拉伯语:罗马化ḥiltīt)。在古代一度误传成芸薹芫荽[2]

阿魏
克孜勒库姆沙漠阿魏()
南伊朗阿魏()植物学插图
新鲜的阿魏油胶树脂

来源植物

阿魏的来源植物有很多种,这些不同物种生产的阿魏化学成分有所差异,但其挥发油大都具有含硫化合物。[3][4]

  • 阿魏学名)原产中亚卡拉库姆沙漠克孜勒库姆沙漠)、阿富汗西部、巴基斯坦西部和东伊朗[5][6]阿魏是分布最广的阿魏来源植物,但经常被错认成南伊朗阿魏(学名)。[5]其挥发油具有含硫化合物。[3]
  • 南伊朗阿魏学名)原产南伊朗,其挥发油具有含硫化合物。[3][4]很多产阿魏的物种都被错认成南伊朗阿魏,因此大众以为此种就是阿魏的主要来源,但很多标记为此种的阿魏其实是采自其它物种。[5][7]南伊朗阿魏生产地局限于其原产地,甚至在伊朗国内,也只有南部原产地出产的才是正宗南伊朗阿魏,东部地区出产的阿魏则来自其他物种。[3][6]
  • 红茎阿魏学名)和假蒜臭阿魏学名)原产伊朗西部和西南部,与南伊朗阿魏近缘。有学者认为它们应该并入南伊朗阿魏。[5][7]
  • 卢特阿魏学名)是原产东伊朗的阿魏来源植物。[3][6]其挥发油具有含硫化合物。[3]
  • 蒜臭阿魏学名)是原产东伊朗的阿魏来源植物。[6]其挥发油具有含硫化合物。[3]
  • 阔裂阿魏学名)是原产东伊朗和土库曼斯坦斯坦南部的阿魏来源植物。[6]其挥发油具有含硫化合物。[3][4]
  • 新疆阿魏学名)原产中国新疆。中国产的阿魏主要来自此种。[8]其挥发油具有含硫化合物。[4]
  • 阜康阿魏学名)是原产中国新疆的阿魏来源植物。[8]其挥发油具有含硫化合物。[4]
  • 巨茴阿魏学名)原产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5]虽然很多数据显示此种为阿魏的来源之一,[7]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其挥发油没有含硫化合物。[9]
  • 大果阿魏学名)原产中国新疆、中亚、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8]
  • 托里阿魏学名)原产中国新疆和中亚。[8]
  • 圆锥茎阿魏学名)原产中国新疆和中亚。[8]
  • 臭阿魏学名)原产中国新疆和中亚。[10]

记载

郭义恭广志》:阿魏,生昆仑国,是木津液,如桃胶状。其色黑者不堪,其状黄散者为上。

段成式酉阳杂俎》:阿魏,出伽阇那国,即北天竺也。伽阇那呼为形虞。亦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阿虞截。树长八九丈,皮色青黄。三月生叶,叶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拂林国僧弯所说同。摩伽陀国僧提婆言,取其汁如米豆屑,合成阿魏。

采集

把阿魏属植物的根部挖出并去泥,并用其叶片为根部遮阳。之后,把根打横斩断,断口会渗出白色汁液,并慢慢变稠。待流出来的汁液干硬后挖走,然后又可再在其他部位再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汁液取尽为止。[11]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1. . 䭳,阿䭳,药名。通作魏。
  2. 慧琳《一切经音义》:「兴渠(此言少讹也借音嫣蝇反出乌茶娑他那国彼土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传以为芸苔者非也嫣音虚延反)。」
    《宋高僧传》:「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兴渠。兴渠人多说不同,或芸薹、胡荽或阿魏……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韮、三葱、四薤,阙于兴渠,梵语稍讹,正形具,余国不见。回至阗,方得见也,根麁如细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苔、荽非五辛。」
  3. Farhadi, Faegheh; Iranshahi, Mehrdad; Taghizadeh, Seyedeh Faezeh; Asili, Javad. .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20-11-01, 155: 112827 [2021-05-18]. ISSN 0926-6690. doi:10.1016/j.indcrop.2020.112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4. Sahebkar, Amirhossein; Iranshahi, Mehrdad. . Asian Biomedicine. 2010-12-01, 4 (6): 835–847 [2021-05-19]. ISSN 1875-855X. doi:10.2478/abm-2010-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英语).
  5. Chamberlain, David F. . Notes from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 1977, 35 (2): 229–233.
  6. Farhadi, Faegheh; Asili, Javad; Iranshahy, Milad; Iranshahi, Mehrdad. . Fitoterapia. 2019-11-01, 139: 104361 [2021-05-16]. ISSN 0367-326X. doi:10.1016/j.fitote.2019.1043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7. Panahi, Mehrnoush; Banasiak, łukasz; Piwczyński, Marcin; Puchałka, Radosław; Kanani, Mohammad Reza; Oskolski, Alexei A; Modnicki, Daniel; Miłobędzka, Aleksandra; Spalik, Krzysztof. .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8-09-28, 188 (2): 173–189. ISSN 0024-4074. doi:10.1093/botlinnean/boy055.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92–194. ISBN 7532378659.
  9. Samimi, M.; Unger, W. . Planta Medica. 1979, 36 (6): 128–133 [2022-03-08]. ISSN 0032-0943. doi:10.1055/s-0028-10972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3).
  10. . 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11. Williams, Samuel Wells. 4th ed. Canton: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856: 141.

延伸阅读

  • 阿魏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阿魏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