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
阳关,位于中国西北的甘肃省境内,离古代中国最西端的行政中心敦煌市西南约60公里。阳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0年左右加固,用作边防前哨,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卡,是古代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把守着通往西域的南路。因其处于玉门关之南,而称之为阳关;而阳关及玉门关亦合称「二关」,是古中国最重要的两个西关。然而,阳关的堡垒在公元900年左右被毁。[1][2]现时,汉、晋时期的阳关遗址已被列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1]
阳关 | |
---|---|
![]() 阳关山上的一座塔的遗址 | |
位置 | 中国甘肃 |
坐标 | 39°55′38.1″N 94°3′32.5″E |
![]() ![]() |
文化引用
阳关遗址 | |
---|---|
![]() | |
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汉、晋 |
登录 | 1961年 |
阳关在中国文学中与悲伤离别所关连,也是边塞诗中常见的要素,这是因为阳关是古中国离开中国前往西域的最后一站。[3]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写道: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的诗启发了中国最著名的音乐作品之一「阳关三叠」。这琴歌在唐代就已存在,当时被名为《渭城曲》收集于《伊州大曲》之中,至宋代失传,而苏轼曾见古本《阳关》,形容为「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其曲谱现存最早版本收集于1491年龚经编释的《浙音释字琴谱》,今残存8段,只在第1段为王维原诗。1530年出版的《新刊发明琴谱》亦载有此琴歌,清代张鹤据此版本改编收入其编着的《琴学入门》(1876年),今人多用《琴学入门》版本。[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