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

闸北,亦曾名为沪北,上海地区名,位于吴淞江下游中段北岸地区。原指新闸至老闸一线以北地区,含闸北区普陀区等部分地区,后随闸北区的成立及其辖境的扩张,泛指该区。

名源

1672年,为了阻挡黄浦江的潮水倒灌入吴淞江上游,故在吴淞江上今福建路位置设置了一座挡潮石闸桥。1735年,原闸桥坍毁后,在其上游方向今大统路附近新建了一座闸桥,而原闸桥被称为老闸,新建闸桥则称为新闸。对于老闸至新闸一线的吴淞江以北地区則得名为闸北[1]

地区发展

上海开埠前,闸北地区以虬江为界,南部属松江府上海县,北部属太仓直隶州宝山县[2]。虬江以南因水路交织,临近吴淞江,并有闸桥通往上海县城,所以逐渐形成市集,而虬江以北则多为农田和自然村。1850年代起,随着租界的辟立和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大批外地移民涌入上海。其中一些贫民因负担不了租界内的居住成本,所以选择临近租界的闸北地区落户,最初有梅园头村和唐家弄等数个居民点。此外,由于当时沪上客货多仰赖上游苏州等地依吴淞江运抵,闸北沿河地区逐渐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市面逐渐繁荣。同时境内有乡村道路一直通往宝山县内的江湾真如等市镇[3]

1864年起,租界当局开始在苏州河上兴建桥梁,随后又兴办铁路等,扩张形势明显。为了抵御租界的大规模扩张,当时粤籍商人陈绍昌、浙商祝承桂联合地方士绅,呈请两江总督允许闸北地区开为商埠。在得到核准后,士绅组成闸北工程总局,负责境内市政建设。闸北工程总局在蘇州河西部一带修筑桥梁、道路(新大桥、共和路汉中路等)以及其他长途公路,加之沪宁铁路淞沪铁路的建设,闸北迅速形成沪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吸引大批华人官商前来投资[2],湖州帮商人在闸北西部长安路中兴路之间开设丝厂27家,恒丰紗廠、华盛、同茂等丝厂投资筑路,恒丰路、华盛路、华同路因而得名。工商业的繁荣导致大量工人阶级搬入[4]。至1920年代,闸北地区已经形成上海的重要工业基地和文化重镇[5]

但至上海1930年代,由于一二八淞沪会战两次战争,闸北成为战场几乎沦为一片废墟,逐渐成为难民聚集区,并成为上海著名的贫民窟,被称为“赤膊区”[2]

自1980年起,随着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开始,闸北地区拆除了大批危房,并以上海站为中心重建了商业区,并在科教方面着重投入,基本实现了该地区的商贸文教等的复兴[6]

参考文献

  1. .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7) (中文).
  2. . 澎湃新闻. 2015-09-11 [202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1).
  3.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7) (中文).
  4. 毛寿亚.同生共进 ——上海裕通面粉厂旧址与四安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J].建筑技艺,2020,(第4期).
  5.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8) (中文).
  6. 张笑川. .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