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牡蛎

长牡蛎(学名:),旧属莺蛤目牡蛎科巨牡蛎属[1],今属的牡蛎目牡蛎科太平洋牡蛎属[2],原生于亚洲太平洋海岸。

长牡蛎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软件动物门 Mollusca
纲: 双壳纲 Bivalvia
目: 牡蛎目 Ostreida
科: 牡蛎科 Ostreidae
属: 太平洋牡蛎属 Magallana
种:
长牡蛎 M. gigas
二名法
Magallana gigas
(Thunberg, 1793)
异名
  • Crassostrea gigas

生态

分布

本物种原生于西北太平洋海域,在日本各地均有发现;而在朝鲜半岛中国大陆台湾库页岛均见其踪影。但现时随着轮船的压舱水携同,已在世界各地泛滥,包括北美洲欧洲、及非洲[3]。 在丹麦,长牡蛎更排挤当地原产的牡蛎,造成生态危机。

栖息地

本物种产于海水或咸淡水交界处,但亦有见于潮间带潮下界的岩礁海底,以其左壳固定在水深不超过40米的浅海海底岩石上或坚硬的表面上。不过如果栖息地的岩礁稀少,本物种亦有见于泥地及沙质地带。

以食浮游生物为生。中国汉朝就有“插竹养蛎”。《神农本草经》说:“牡蛎有三,皆生于海”。

生存危机

根据2013年发表在《科学》期刊的研究,每年约有400万到1200万公吨的塑料流入海中,而且数量到了2025年可能还会十倍增加。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发现,塑料微粒不会附着在牡蛎的内脏里,表示大多塑料微粒并没被消化。牡蛎的消化系统因为处理塑料微粒消耗过多能量,让牠们没有多余的能量来繁衍下一代。雄体的精细胞将会失去活力,而雌体的卵母细胞(可分裂形成卵细胞)将会萎缩且数量下降。实验指出,受到塑料微粒影响的牡蛎繁殖数量下降了41%,体积尺寸上也缩小了20%。[4]

参考文献

  1. . 台湾贝类资料库. [200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Salvi, D; Macali, A; Mariottini, P. . PLoS One: e108696. PMC 4177229可免费查阅. PMID 25250663. doi:10.1371/journal.pone.0108696.
  3. 岩崎他(2009),p.13
  4. 洛杉矶时报(2016年2月9日),Plastic microbead pollution harms oysters, the ocean's critical ecosystem engineers, study finds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长牡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