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
锁是一种保安设施,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发明的一种用钥匙才能开启的装置。就现代而言,是一种以钥匙、密码、电路或者其他用具来开启的封缄装置,用以防止物品被打开、移走兼具防护、管理甚至是装饰的作用。《辞海》对锁的解释为:“必须用钥匙才能开启的封缄器。”《辞源》的解释为:“所以扃门户箱箧之具,使人不得开者,古人谓之键,今人谓之锁。”《说文解字》解释为:“锁,铁锁,门键也。”

锁在制作材质上主要有两种:木质锁、金属锁。
发展简史
早期
世界最早期的锁能追溯到距今6000年以前,其中一个在亚述杜尔舍鲁金宫殿废墟中被发现[1]。西元前2000年,像这样的锁被发展成埃及木栓锁,由螺栓、门固定设备或附件以及钥匙组成。当钥匙插入时,夹具内的销钉从螺栓内的钻孔中擡起,使其能够移动。当钥匙被取下时,销钉部分落入螺栓,阻止移动,是后来弹子锁的原形[2]。
金属锁
西元前500年由古罗马人发明金属制挂锁及守护锁[3]。在基本的守护锁中,一组障碍物(通常由向外突出的同心板组成)会阻碍不是为该锁设计的钥匙的旋转。守护锁可能有一个简单的凸起障碍,或者许多错综复杂的设计,有弯曲和复杂的突出部分,除非钥匙中的凹口或槽与锁中的凹槽相对应,否则钥匙将碰到障碍物并且不会转动[4][5]。第一把全金属制的锁出现在870年至900年之间,并归功于英国工匠[6]。在中世纪,守护锁被大量用于修道院,因为充足的金钱和时间,锁的设计复杂性增加了。目前欧洲部分古迹为了保留原始特征仍使用守护锁,但有时另外加上叶片锁增加安全性。
叶片锁由其构造的叶片命名,其原理就是利用钥匙上斜面角度变化不同的牙花来旋转对齐锁芯中角度变化不同的叶片,拨动锁内与之吻合的叶片缺口进行封启,从而实现锁芯旋转开启的一种锁。这类锁具的安全性能也比较高,广泛的应用于一些保险柜等等场所,双向叶片锁于1778年由英国的罗伯特·巴伦发明[7]。18世纪英国人丹尼克·波特由叶片锁改进发明的凸轮转片锁,更是沿用到现在;1860年,美国人耶鲁成功研制出弹子结构锁,其保密性又超过了叶片锁。
- 弹子锁
- Tubular lock
- Wafer lumbler lock
中国
在中国使用锁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私有制的产生,人们为了保护私有贵重财产,用兽皮包紧财物,外边用绳索捆绑,反复牢牢打结,必须用一根用兽骨制成的“挫”才能把绳结一层层挑开。
木锁是中国早期最具体的锁具,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早期的木质锁,到周朝已有关于木质锁和钥匙的文本记载。早期的木锁的结构比较简单且笨重,钥匙多用竹杆和木棍,比较容易开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鲁班改进后,开始用铜制作钥匙,保密性得到增强。在中国民间木锁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由于木锁的不够坚固,保密性不强,后来改用青铜制成,但起初的结构简单,开启容易。汉朝出现了俗称三簧锁的铜质簧片锁。三簧锁在中国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
分类
锁的品种各种各样,估计有上万种,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分类。
- 按材质分类:铸铁锁、铝合金锁、锌合金锁、不锈钢锁、铜锁
- 按用途分类:挂锁(南京锭)、家具锁、自行车锁、建筑门锁等
- 中国的古锁按用途还可以分为:广锁、刑具锁、花旗锁(花式锁)等
- 按有无钥匙分类:钥匙控制类锁、无钥匙控制类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