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潮
钱江潮,又称海宁潮,是钱塘江下游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钱江潮一日两次,相隔约12小时,潮头最高时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流传千年的传统观潮节。钱江潮的潮水类型可以分为鱼鳞潮、一线潮、回头潮、冲天潮等类型[1],与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等并称“中国天下四绝”[2]。
形成原因


钱塘江河口是典型的喇叭形河口,内口小,外口大,在最外侧芦潮港至外游山连线河口宽度有98.5千米;到了澉浦一带则只有19.4千米,潮水水位也比外侧增加了一倍,多年平均5.58米,最大记录8.93米;自澉浦以上,河床逐渐迅速升高,水深变浅,因而形成钱塘江潮水,自海宁尖山开始,溯江百余千米,至杭州闸口后逐渐消失。钱塘江潮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即其喇叭形河口的地貌特征扩大了潮水的能量,导致潮水水位较高;二即澉浦以上河段存在的巨大沙坎,导致河床迅速擡高。古人对潮水的成因早有认识: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就谈及涌潮随着日月盈亏变化,进入河道中由于水深较浅而激起潮涌;北宋的燕肃则在《海潮论》提出钱塘江潮水作用于河口的沙坎,潮水的前锋受阻而后浪堆叠形成潮高。
民俗与信仰
钱塘江涌潮声势极大,破坏力强,为古人视为神明。古代吴越王筑塘未成乃募弓箭手五百射潮,元明清各代江口各州县都设有海神庙、潮神庙、镇海铁牛,杭州的六和塔和海宁的海神庙、占鳌塔也是古人修建以图镇压潮水的建筑。沿岸都兴建潮神庙,祈愿海波平静。伍子胥、张夏、钱镠是现代最为人所知的三位潮神,此外南宋《东京梦梁录》还记载有“十潮神”,元代《钱塘遗事》记载有“十二潮神”,清代的《告潮神文》中则有伍子胥和文种两名潮神,潮神种类多样,民间公认的潮神为伍子胥,但各家庙堂祭祀的潮神都不尽相同。清代由于海塘经常毁坏,统治者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大力兴建潮神庙引导民众信奉神明,同时加封儒家封号来教化百姓。[4]
而在周密于元成宗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成书的武林旧事当中,记载了南宋水军在观潮日的阅兵和演习,以及与现代迥异的观潮文化。宋代词人潘阆的词作《酒泉子·长忆观潮》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以及弄潮儿的英勇无畏精神。源自于钱塘江大潮弄潮儿的“勇立潮头”是习近平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时对“浙江精神”的概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其中之一。
轶事
钱塘江每年中秋节后都会吸引中国各地游客观赏大潮景观,罪犯似乎也难挡其魅力,浙江当地警方分别于2020/2021/2022/2023连续四年在观潮现场逮到逃犯,中国网友们纷纷发文赞叹“钱塘江同志”又立功了[5][6]。另外让罪犯难挡其魅力的还有张学友的演唱会,据陆媒统计,自2018年4月开始,中国警方共在张学友演唱会上抓获80多名通缉犯,张学友也被封为“逃犯克星”[7],中国网友更戏称“张学友和钱塘江是两位好同志。”[8]
事故
由于钱江潮的行进速度高达每秒11米,最大冲击力约为7到8吨,足以掀翻汽车,因此经常发生伤亡及破坏事故。从1993年至今,已造成近100人死亡[9],以外地游客居多。
参考资料
- . [202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已忽略文本“百架无人机接力追大潮” (帮助)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3):“怒气雄声出海门,舟人云是子胥魂。天排雪浪晴雷吼,地拥银山万马奔。上应天轮分晦朔,下临宇宙定朝昏。吴征越战今何在?一曲渔歌过晚村。”这首诗,单题着杭州钱塘江潮,元来非同小可。刻时定信,并无差错。自古至今,莫能考其出没之由。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
- 吴庆抵 (编). . 卷二十三. 杭州. 民国十一年. 江潮.
- 杨丽婷. .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9, 31 (4): 1–6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 .
- . [202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1).
- . [202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8).
- . [202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 .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 news.sina.com.cn.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