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经

锣鼓经中国传统器乐戏曲里面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以中文本的声音仿真敲击乐的声音,纪录打击乐的各种不同的演奏方法。

应用

锣鼓是戏曲节奏的支柱,除了加强演员身段动作的节奏感,也作为音乐的引子和尾声,提示音乐的板式速度,以及作为唱腔念白的伴奏,令诗句的韵律更加抑扬顿锉,段落分明。锣鼓的运用有约定俗成的程序,依照角色行当的身份、性格、情绪以及环境,配合相应的锣鼓点。锣鼓亦可以模仿大自然的音响效果,如雷电、波浪等等。

编制

戏曲锣鼓所运用的敲击乐器主要分为鼓、锣、钹和板四类型:鼓类包括有单皮鼓(板鼓)、大鼓、大堂鼓(唐鼓)、小堂鼓、怀鼓、花盆鼓等;锣类有大锣、小锣(手锣)、钲锣、筛锣、马锣、镗锣、云锣;钹类有铙钹、大钹、小钹、水钹、齐钹、镲钹、铰子、碰钟等;打拍子用的檀板、木鱼、梆子等。因为京剧的锣鼓通常由四位乐师负责,又称为四大件,领奏的师傅称为:「鼓佬」,其职责有如西方乐队的指挥,负责控制速度以及利用各种手势提示乐师演奏不同的锣鼓点。粤剧吸收了部份京剧的锣鼓,但以木鱼和沙的代替了京剧的板和鼓,作为打拍子的主要乐器。

口诀用字

以下是京剧、昆剧和粤剧锣鼓中乐器对应的口诀用字:

京剧/昆剧口诀粤剧口诀大锣小锣大、小木鱼战鼓卜鱼/板沙的双皮鼓/梆鼓
扎/衣/一(不适用)
大/达/答(不适用)单击
(不适用)单弱击
隆咚(不适用)重击再弱击
八/崩(不适用)双击
大八(不适用)左右分别击
(不适用)左右快速分别击
(不适用)左右滚击
(或击)(或击)
撑/仓 (读作“创”)哑音哑音哑音
闷音闷音闷音
轻击(或轻击)(或轻击)
昌、叮 (读作“顶响切”)
弱击
七/才查/七 (读作“慈悲切”)(或击)
闷击
(不适用)朴、的
(不适用)
(不适用)局/角/各
(不适用)
(不适用)

多样性

除了京剧、粤剧等少数剧种外,很多地方的锣鼓经已濒临失传。

拿昆剧的锣鼓来说,不仅乐器京剧化,锣鼓经的唱念亦京剧化,行当内称之为“昆戏京锣”[1][2]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上像是苏南的十番鼓所用锣鼓唱念口诀,也是类似情况。

锣鼓点

锣鼓经中,常用的节奏型称为「锣鼓点」。

参见

外部链接

  1. 从昆曲京锣现象看昆剧锣鼓的历史变化 https://m.fx361.com/news/2019/1012/7834926.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昆剧锣鼓的历史嬗变——从“昆戏京锣”现象谈起(朱为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8c43a010134qp.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