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山
针山(英语:)是香港山峰之一,原名尖山峒[1](客家话中「尖」与「针」的读音相似),后简化为尖山,因邻近城门谷亦称城门尖。针山位于新界中部,高海拔532米,北临草山,南临下城门水塘,西临城门水塘,为城门隧道之起点。它的主要特征是顶峰看起来很尖。针山的山脊为沙田区和荃湾区的分界。山顶设有地政总署测绘处的三角网测站,三角网测站编号412。[2]
针山 | |
---|---|
![]() 针山南脊 | |
![]() ![]() 针山 针山的位置 | |
最高点 | |
海拔 | 532(1,745英尺) |
22°23′12.68″N 114°9′38.26″E | |
地理 | |
位置 | 香港新界中部 |

从城门水塘望向针山
地质
针山山体由针山花岗岩构成。酸性岩浆在白垩纪形时入侵地壳,于城门河谷的西北方形成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侵入体。岩浆冷却后结晶成呈淡粉红灰色、细粒及部份具斑状岩理的针山花岗岩[3]。由于较围岩抗蚀,经剥蚀后突起成为针山。[4]
针山钨矿场
矿床类形及结构
开采历史
- 1935年前: 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已有本地人于针山以土法开采钨矿。惟由于技术落后及坑道通风欠佳,只能小规模开采接近地表的矿脉。由于采得钨矿质素欠佳,经济价值不大。[8]
- 1935-1941年: 高质素钨矿脉在1930年代建筑城门水塘时由土木工程师Mr. G Hull发现[9]。1935年,香港政府发放采矿牌照予Marsman Hong Kong China Limited。矿场于1938年开始生产,1938-1941年间开挖1、2、3号坑道,聘用500职工,每日处理100吨矿石,以重力分离法提炼,月产10吨钨精矿 (65%WO3 )。
- 1942-1945: 针山钨矿于日本占领时期曾一度停止运作。期后由台湾拓殖株式会社于1943年6月25日向大日本帝国内务省申请[10],并于1943年7月9日获批准重开[11],期间开发第4、5号坑道,月产量约2公吨钨精矿[12]。
- 1951-1955: 矿场由Hoong Foo Mining Company拥有。当时因为韩战关系,市场需要大量钨以制造军备,例如鎗炮火箭等,引致钨价格大幅上升。矿价高至每担850港元[6][13][14]。矿场每月产量遂增至15至30公吨,矿场面积达364公顷,职工约2,000多人,前后共生产222吨钨精矿(65%WO3)[15] 。
- 1956-1967 : 矿场由仁兴矿务有限公司拥有,由许士芬博士担任采矿工程师及总经理[16]。期间开发第8号坑道,总共开采63,846吨矿石,共生产223吨钨精矿(69.6% WO3 ) 。采矿工人及文职人员等超过2,000人。到1967年,由于钨的价格下降和劳动力成本增加,促使矿场停业[17]。采矿牌照交还政府[18]。
矿场遗址
- 从城门水塘小巴站出发,经过主坝到麦理浩径,右转入山径小路,走过泥路便到达荒废的仁兴矿场遗址,包括办公室及宿舍。遗址已长满高树,房子也只剩下几道石屎墙。办公室及宿舍东南方是一道由碎石组成的尾堆(waste tip),上方有一个矿洞,以前矿工把不合用的碎石扔在洞口外,堆积成该尾堆。[19]碎石很多都藏有少量钨或钼,只是含量太少而被弃。[20]另外,针山南麓与下城门水塘之间、沿水务处车路以北,隐藏有采矿坑道出口。
- 1984年时,为兴建城门隧道,承建商曾进入矿场视察。 坑道口在矿场关闭时虽然已封好,部份坑道已回填,但由于自然破损及人为破坏,所以不少坑道仍可进入。矿场旧址内部不见天日。[19]但由于洞内已积水,坑道的支撑亦已破败,再加上采空的竖井可深达过100米,坑道其实十分危险,游人不宜内进[13]。
参考数据
- 饶玖才. .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ISBN 9789882194618 (中文(繁体)).
- (PDF). Geodetic Survey Section SMO, Lands Department. 2015-06-30 [2017-12-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5) (英语).
- 蔡琇莹. . 明报. 2014-05-25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0) (中文(繁体)).
- .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1).
- .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1).
- (PDF).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3-21).
- . industrialhistoryhk.org.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6).
- . industrialhistoryhk.org.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 Hugh Farmer. .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Group. 2016-02-01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0) (英语).
- . [2023-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4).
- .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5).
-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Trudy_Kwong/publication/269694230_Hong_Kong_Mining_History/links/549255680cf2ac83c53dc142/Hong-Kong-Mining-History.pdf
- .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2016-01-01 [2017-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0).
- . 苹果日报. 2016-01-01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5月3日) (中文(繁体)).
- Roberts, KJ; Strange, PJ. (PDF). Geological Society of Hong Kong Newsletter 9 (3). 1991-09: 29–40 [2018-01-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 . www.earthsciences.hku.hk.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 朱晋德. . 青年·空间 (香港青年协会). 2017年, (045期): 24–29页. ISSN 2218-0923 (中文(繁体)).
- (PDF).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9-12).
- 吴倩莹; 受访者. . 东网 (香港). 2015年3月26日 [2021年4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4月13日) (中文(香港)).
- . hk.news.yahoo.com. [202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