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祠
金紫祠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南首,为当地望族潜口汪氏宗祠,也是古徽州境内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祠堂,传其建筑布局和特征部分仿北京故宫太和殿建造,故又俗称“金銮殿”或“皖南小故宫”[1]。纪念在隋末动乱中,汪氏四十四世祖汪华为保障杭、睦、歙、宣、饶、婺六州立下大功而建。建筑始建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明正德九年(1515)迁至现址,嘉靖、万历时扩建,主要格局奠定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九年(1592-1601),由八十一世祖汪一诚奠基,万历壬辰(1592年)奠基修建,1601年竣工。清康熙三年(1663)大修,1950年改为潜口粮站,期间进行了一定的拆改建,文革时又遭损毁,2012年7月至次年12月由徽州区政府投资修复[2]。
金紫祠 | |
---|---|
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黄山市徽州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 |
编号 | 5-65 |
登录 | 2004年10月 |
建筑群占地面积7110平方米,通进深达196米(以棂门计算,以牌坊计算则为210米),原自南至北依次为三间四柱牌坊、三源桥(下为方形水池)、棂门、戟门、仪门(前有东西碑亭)、享堂、寝殿(与享堂前均有东西廊庑)和汪公庙(坐西朝东,祀汪氏先祖越国公汪华)。1950年,门前两只石狮被拆迁歙县太白楼新安碑园大门口。1976年大部分建筑拆除,改建为粮食仓库、粮站办公室和职工宿舍,仅牌坊、戟门、碑亭、寝殿幸存。其他建筑均为修复时重建,享堂仍留遗址[3]。
参见
图集

远景

牌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

三源桥与棂门

戟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