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褐试

释褐试又称关试,是中国隋代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一种。「释褐」的「褐」是指平民穿的粗布衣服,「释褐」即褪去平民衣服换上官服,「释褐」又称「解褐」[1];因常在春季举行,由礼部关吏部,又称「春关」。唐代士子通过礼部明经进士等科举举拔,仅取得任官的资格,还需经过吏部所举办的铨选试,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2]顺利通过后由尚书旨授,给予「告书」,有些人未能通过吏部铨选试释褐授官,甚至有出身廿年而未获录用者。 如韩愈则三次铨选试均未通过[3],又三次上书宰相求官未成,最终离开长安至河南宣武军节度使董晋麾下担任幕僚,后经董晋推荐,方以秘书省校书郎出仕。

注释

  1.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曹毗传〉:「安期解褐于秀林,渔父摆钩于长川。」《梁书》.卷二.〈武帝本纪〉中:「不通一经,不得解褐。」
  2. 《新唐书》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选举志下》
  3. 韩愈《上宰相书》中称:「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