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修

郭修?—253年),字孝先(一名郭修,《三国志·后主传》及《费祎传》中载为郭循),凉州西平人。三国时代曹魏官员,官至中郎将(可能是伪称,曹芳诏称郭修为「故中郎」,裴松之则指郭修只是「西州之男子耳」)。被蜀汉卫将军姜维俘虏后降蜀汉,后因刺杀了蜀汉大将军费祎而被处决。

生平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孙盛魏氏春秋》记载,郭修在西州比较知名。在一次对蜀汉战事中被姜维所俘,降蜀汉后受刘禅封为左将军。然而郭修一直不愿成为蜀臣,更想找机会刺杀刘禅,平日利用向刘禅道贺的时机,一边拜贺一边趋前,希望接近刘禅,却总是被其侧近阻隔,难以得手,于是郭修决定另觅刺杀对象。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汉寿开办岁首大会,郭修当时在座,乘费祎欢饮沈醉之际,亲手刺杀费祎,自己亦被蜀人所杀死。同年八月,曹芳下诏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其子承袭父爵,加拜奉车都尉,获赏银千鉼,绢千匹。

虽然曹魏朝廷对于郭修舍身刺杀费祎一事致以充分的肯定,但裴松之对其所为却有负面的评价。裴氏否定郭修的原因有三:

其一,郭修只是一介平民,对魏室没有臣属之责,当他被蜀将所俘,如想表示忠心,可以殉国拒降,根本没有必要作出行刺的举动。
其二,魏、蜀虽是敌国,但彼此间没有如赵襄子消灭智氏般的仇恨,魏国也不像战国后期的燕国般备受亡国威胁,犯不着使用行刺的手段。
其三,刘禅是平庸之君主、费祎是一般资质的辅政者,即使杀掉了他们,对蜀国也不会产生强大的打击。

因此,裴氏认为郭修只是一名投机主义者,其行刺本质及动机绝对比不上魏诏提及的聂政傅介子,亦没有资格被称誉为「舍生取义」。

名字记载

在《三国志·蜀书》中,《后主传》及《费祎传》均记载费祎被刺杀之事,两处都称刺客为「魏降人郭循」;而在《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曹芳诏中,则称刺杀费祎者为「故中郎西平郭修」。同为《蜀书》中的《张嶷传》,记载张嶷曾引岑彭来歙之事劝诫费祎慎防刺客,又指「祎果为魏降人郭修所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载诸葛恪被孙峻设计杀死一事,裴松之引虞喜志林》评论中,提起费祎被杀的例子,亦载「斯乃性之宽简,不防细微,卒为降人郭修所害」。修、循二字形似,计《三国志》连裴注,「郭循」见录两处,「郭修」见录四处,故以郭修为其本名。

评价

  • 三国志·三少帝纪》载曹芳诏:「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闚,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祚及后胤,所以奖劝将来。其追封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
  • 裴松之论:「臣松之以为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事非斯类,则陷乎妄作矣。魏之与蜀,虽为敌国,非有赵襄之仇,燕丹危亡之急;且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郭修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获于蜀,既不能抗节不辱,于魏又无食禄之责,不为时主所使,而无故规规然糜身于非所,义无所加,功无所立,可谓『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

参考数据

  • 《三国志》
  • 《魏氏春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