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宝仁
生平
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为该学堂第一届驾驶班学生。
同治十年(1871年)夏,经大考合格,堂课毕业。旋登建威号练习舰实习,先后巡历北洋、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阅历大增。
光绪元年(1875年),复上扬威号练习舰赴新加坡、菲律宾、日本各海口巡历。
光绪二年(1876年),北洋在英国订购蚊炮船「龙骧号」、「虎威号」来华,邱宝仁管带「虎威」,并会同来华的英国官兵将炮船驶至福建船政局,募选管轮、管炮、舵勇、水手。[1]
光绪五年(1879年),南洋水师在英国订购 「镇东号」;「镇西号」、「镇南号」、「镇北号」4艘蚊炮船来华,李鸿章将此4船留归北洋,而将「虎威」等4艘旧船划归南洋。邱宝仁奉命调管「镇东」号,积功擢守备。
光绪六年(1880年)夏,「镇东」等4炮船巡游黄海,至海洋岛。「镇南号」不慎触礁,旋即脱险。事后,邱宝仁因「救援不力」,被「撤革摘顶,以示惩戒」。[2].
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洋在德国订购的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及巡洋舰「济远号」启程回国,李鸿章派宝仁随刘步蟾等赴德国,分驻各舰,沿途照料。
光绪十三年 (1887年)春,在英、德两国订购的「致远号」、「靖远号」、「经远号」、「来远号」4艘巡洋舰竣工,邱宝仁奉派赴德国管驾「来远」舰驶回。因接船有功, 赏劲勇巴图鲁勇号,充「来远」舰管带。
光绪十五年(1889年)初,李鸿章为新建成的北洋海军拣员补署要缺,奏准以邱宝仁升署右翼左营副将,仍委带「来远」舰。
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鸿章为办理海军出力人员请奖,宝仁赏换喀勒崇依巴图鲁勇号。
光绪十八年(1892年)三月,署缺三年期满,照章改为实授。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八日,北洋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的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域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展开一场海上鏖战。邱宝仁指挥「来远」舰官兵奋勇击敌,重创日舰「赤城」。战至下午3时20分以后,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4舰合力围攻「来远」、「靖远」。2舰以寡敌众苦战, 均受重伤。「来远」舰中弹200多颗,引起猛烈大火,延烧房舱数十间。尾炮被毁,仅以首炮应战。邱宝仁下令撤离战场,驶至大鹿岛附近施救。「舱面人员悉忙于消防,因通气管有引火之虞,亦为解除。机舱热度增至二百度,而舱内人员犹工作不息。及火灾消弭之后,机舱人员莫不焦头烂额。」[3]接着,宝仁又率「来远」驶回作战海域,继续参加战斗。不久,海战结束,宝仁又指挥全舰官兵齐心协力,将已受重伤的「来远」舰安全驶回基地。「驶回旅顺之际,中西各人见其伤势沉重,而竟安然返旆,无不大奇之。」[4]。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日军水陆夹击威海港内的北洋海军。正月十二日凌晨,日本鱼雷艇潜入港内偷袭,「来远」舰中雷翻转,迅即沉没。舰上30余人遇难,「管带邱彪臣及其将弁、水手计五十余人均遇救」。[5]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邱宝仁被革职,听候查办。此后再未复出。
参考文献
「邱宝仁传」,苏小东,马昌华编.《淮系人物列传:文职·北洋海军·洋员》.黄山书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309-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