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邓聿文(1968年3月16日,男,江西新余人,记者、作家、评论员,现居美国新泽西州

邓聿文
出生 (1968-03-16) 1968年3月16日
 中国江西省新余市
居住地 美国[1]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语言汉语
教育程度法学硕士
职业学者、作家、评论员
知名作品《幸福的权利》
《中国必须赢》
《中国经济大突围》

生平

体制内媒体

邓聿文曾是中共中央党校校刊《学习时报》记者[2]、副编审[3]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访问学者。[4][5]2002年10月,邓聿文以聘用人员(编制外人员)的身份入职《学习时报》。2012年中共领导人交接前夕,邓聿文受到上级(习时任校长)指示,撰写长文《胡温的政治遗产》试探舆论,文中对胡温体制执政的十年进行过较辛辣的批评,不过事件惊动高层,他因此揹了黑锅,被《学习时报》取消署名权,不过辗转之下仍能发文章。2013年3月,邓聿文在《金融时报》又以职务名称,公开撰文《中国应该抛弃朝鲜》评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现行政策,提出丢弃违反联合国规定研究核武的朝鲜,该事件影响到了外交部;导致不久之后,其在《学习时报》的职务被停。[6][7]

离开中国大陆与封杀

2018年8月,已经是个人撰文者的邓聿文,重提因涉敏被解聘一事,他表示对于发言不当,造成的党的损失可以理解和负责,但其遭遇莫须有的抹黑指控,虽然不明白出此策略的理由,但这已经无法忍受,加上其他因素,故辗转来到美国安养。[8]2018年,邓聿文在《纽约时报》发表《给习近平的七个忠告》。[9]2020年7月,邓聿文在《中国:历史与未来》网站发表长文《中国国家主义的兴起、习近平政权的过渡性及美国的应对》,称“若美国的民主继续遭受破坏,自身问题成堆,政治人物不能负起责任且把责任外推给中国、不断妖魔化中国,美国打击中国的道义基础将得不到中国国内多数民众的支持,一些对美国民主还抱有信心的人也不得不弃美而去”。[10]2020年9月2日,邓聿文与妻子在北京的四个银行户口被国安委冻结,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的北京分行户口,涉款近30万元人民币,虽然怀疑被当局以言定罪,但经询问监听他的国保与搜捕他的公安后,警察也未能给出具体罪状而感到一头雾水,因为连家人都受到波及,故公开事件内幕。[11]2021年美国总统拜登上任,他发文指观察到美国正在进行战略收缩调整,但总体上美国移民历史尚年轻,仍处于学术先进和经济增长阶段,说「东升西降」只是相对的看法,且操弄极端民族主义对中美都是危险之举[12]。2024年他发文表示应当警惕特朗普二次执政危机,称特朗普执政破坏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法治原则、道德标准、国际声誉等,共和党将私利凌驾于美国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之上[13]

著作

  • 《幸福的权利》
  • 《中国必须赢》
  • 《中国经济大突围》
  • 《最后的极权》

参考文献

  1. Osnos, Evan. . The New Yorker. 2020-01-06 [2020-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美国英语).
  2. 侯且岸、章文等着. . 新世纪出版社. 2013.06: 101. ISBN 7-5405-8069-8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3. 何五星着.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3.12: 204. ISBN 978-7-5150-0999-5.
  4. . 大公网. 2014-06-02 [2014-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5. . 和讯. 2013-04-03 [2014-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4月14日).
  6. . 自由亚洲电台. 2013-04-03 [2013-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7.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3-06-02 [2014-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8. 邓聿文. . 上报. 2020-09-11 [202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9. 邓聿文. . 纽约时报. 2018-12-04 [2018-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10. . 中国:历史与未来. 2020-07-15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11. . 香港电台. 2020-11-19 [202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12. . 上报. 2021-08-13 [202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
  13. . 2024-03-04 [2024-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8).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