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溺

溺水,通常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液体进入肺部而导致缺氧,继而窒息,此类名为湿性溺水,另外有干性溺水二次溺水。常见于游泳、船只沉没、海啸潜水、意外及自溺。在很多国家都是12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因,例如在美国便是仅次于车祸[1]。小童多是从泳池或浴缸中溺死。

遇溺
类型损害窒息危害[*]
肇因呼吸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急诊医学
ICD-11NF08.1
ICD-10T75.1
ICD-9-CM994.1
DiseasesDB3957
MedlinePlus000046
eMedicineemerg/744
MeSHC23.550.260.393

遇溺者多是男性及青少年[1]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全世界每年有超过30万人遇溺死亡,[2]而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23.6万人死于溺水,使溺水成为全球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同年,溺水造成的死亡占全球总死亡率的近8%。溺水是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占所有与伤害有关的死亡的7%。[3]

干性溺水

游泳者呛水后24小时至48小时,由于受到强烈的惊吓刺激,引起反射性的喉头痉挛,呼吸道梗阻,可能造成窒息死亡。这个时候,肺里面还没有进水或者进的水很少,这就是所谓的「干性溺水」。[4][5]

继发性溺水

或称为「二次溺水、次发性溺水、迟发性溺水」,是在溺水的人离开水后才发生的现象,原因为在溺水时有少量水进入肺部,但救起后溺水者并无任何不舒服感,而这些水却在随后的数小时甚至 72 小时后导致肺部发炎或肿胀,使体内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发生困难,产生窒息现象。[4][5]

防止溺水方法

中华民国教育部体育署为了防止国民溺水而整理了防溺十招、救溺五步。[6]

  • 防溺十招:
  1. 戏水地点需合法,要有救生设备与人员
  2. 避免做出危险行为,不要跳水
  3. 湖泊溪流落差变化大,戏水游泳格外小心
  4. 不要落单,随时注意同伴状况位置
  5. 下水前先暖身,不可穿着牛仔裤下水
  6. 不可在水中嬉闹恶作剧
  7. 身体疲累状况不佳,不要戏水游泳
  8. 不要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小心失温
  9. 注意气象报告,现场气候不佳不要戏水
  10. 加强游泳漂浮技巧,不幸落水保持冷静放松
  • 救溺五步:
  1. 叫:大声呼救
  2. 叫:调用119、118、110、112
  3. 伸:利用延伸物(竹竿、树枝等)
  4. 抛:抛送漂浮物(球、绳、瓶等)
  5. 划:利用大型浮具划过去(船、救生圈、浮木、救生浮标等)

参考文献

  1. CDC.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08-04 [2020-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美国英语).
  2. . www.who.int. [2020-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英语).
  3. . www.who.int. [202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
  4. 张桂榕. . 良医健康.
  5. 急诊夜鹰. . 丁香妈妈(微信公众号). 2017-06-13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6. . 教育部体育署. [2022-05-06].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