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肯放大器
迪肯放大器(英語:)是由皇后樂隊的貝斯手兼電子工程系學生約翰·迪肯在1971年发明的電吉他放大器。[1]迪肯使用在垃圾筒中發現的零件,將其安裝到揚聲器箱中,並由PP3電池供電。它與布萊恩·梅的Red Special(紅色特別)和高音增強器一起使用,其產生的聲音讓人聯想到各種管弦樂器,例如小提琴、大提琴、長號、單簧管,甚至人聲。[2]
歷史
組合放大器
1971年,迪肯在一次練習後回家時被小規格的彩色電子設備連接線吸引,他後來發現該電線連接到超音速牌(Supersonic)PR80便攜式收音機的電路板後形成的電路成為一個音量放大器,迪肯後將電線及電路板帶回家後進行了仔細檢查。迪肯將放大器安裝在已改裝的舊式書架式揚聲器中,添加了一個¼英寸的輸入插孔,並合上了機箱。音量控制電位器懸掛在機殼的背面。電源來自放大器箱外部,適用於收音機的大型PP3電池。迪肯在研究過程中認為放大器的聲音聽起來都很好,因此刪去了音量控制功能。迪肯喜歡無旋轉鈕的簡約——只需插入吉他即可彈奏,沒有需要擺弄和控制的按鈕。迪肯後來表示雖放大器的聲音永遠不會聽起來很乾淨,但卻使人感到溫暖而愉悅。[2][3]
後來在1972年某次樂隊練習時,迪肯向梅展示該放大器,並令後者對放大器所帶來的的可能性感興趣,特別是使用布萊恩的Red Special和高音助推器時。迪肯表示使用Red Special和高音增強器時,這款放大器提供了一種完全獨特的,令人愉悅但被扭曲的聲音[3]。因為迪肯放大器沒有音量或音調控制,並且在被研發至今都從未損壞過,因此從沒有進行修復。迪肯在1971年2月曾帶同放大器及貝斯到在倫敦帝國學院進行的皇后樂隊面試,亦有表示打算將放大器用作樂隊練習用放大器[3][4],但在梅受到吸引下成為樂隊主要器材之一。目前迪肯放大器仍在梅的錄音室並佔據重要地位[1]。
奈特音頻技術迪肯放大器複製計劃
1998年,格雷格·弗萊爾(Greg Fryer)在梅的全力支持下,與放大器專家戴夫·彼得森(Dave Petersen)製作三個迪肯放大器複製品。這些放大器產生與原版相似的壓縮及飽和聲音,但缺少對放大器能轉換出獨特聲音至關重要的原因。在2003年,電子學專家奈傑爾·奈特(Nigel Knight)參與開發,並開始奈特音頻技術迪肯放大器複製計劃(Knight Audio Technologies Deacy Amp replica)。他們建造了幾個原型放大器,而每次的實驗均令放大器不斷接近原始聲音,但與真實迪肯放大器並列比較時都達不到應有的標準。直到2008年,奈特才獲准將原始的放大器拆開並測試及分析每個單獨的組件,此舉令工作人員開始理解放大器當中錯綜複雜的工作原理。[2]
掌握新信息後,奈特拜訪了揚聲器製造商Celestion,後者在經過測試和分析下,於兩年內開發和生產了近30個原型。Celestion按照精確的繞組和層壓規格生產定製的變壓器,獲得以前曾被生產的組件並使其符合危害性物質限制指令的要求,並且完全使用红影木貼面刨花板製成機櫃,令其內部硬件及外表均與原版一樣。在項目開始約12年後的2010年,迪肯放大器複製品獲得了梅和迪肯的正式認可和祝福。奈特音頻技術迪肯放大器複製品於2011年3月首次發行,並在一個月內售罄。奈特音頻技術迪肯放大器的生產工作後來停止。[1]
使用
迪肯放大器在1973年的專輯《Queen》的歌曲《Mad The Swine》和1974年的專輯《Queen II》中的純音樂《Procession》以及《The Fairy Feller’s Master-Stroke》開始使用[2]。放大器最著名的一次使用是在收錄於専輯《歌劇之夜》的純音樂《天佑女王》,在同一張專輯的迪克西蘭風格歌曲《好伙计》中,梅利用放大器令他的結他發出喇叭、長號和小號的聲音,並以逐一增加單音製造複雜的音樂效果。[1][5]此外,在《殺手女皇》、《波希米亞狂想曲》和《A Winter's Tale》等歌曲亦有使用放大器錄製,[6]當中在波西米亞狂想曲中,放大器被使用於歌曲末段的結他二重奏。[7]
內部結構
奈特與弗萊爾在取下放大器背面時發現了一塊四電晶體電路板,內有AC125電晶體和AC126電晶體各一、及兩塊鍺製袋置AC128電晶體,功率部分是作推挽配置的B類放大器電路。當中AC128為功率電晶體,被安裝在兩個多抽頭變壓器鐵芯的上方,輸入和輸出都是在變壓器耦合的。進行正弦波形輸入後,奈特與弗萊爾發現波形的低峰值在高峰值開始之前便削波已久。[3]迪肯放大器帶有斜角接縫。內部設有前後刨花板擋板。這個0.75瓦的推挽式四晶體管放大器驅動內部兩個揚聲器;內有一個6英寸低頻或中頻的30瓦雙錐揚聲器和一個3英寸的紙錐高頻揚聲器。[6]